02

从一家代工小厂起步,转型为产业互联网平台—— 脉链聚合500多家企业闯世界 2025年08月04日

记者 章馨予 盛游 实习生 周俊昊/文 傅俊/摄

来到位于金磐开发区的脉链总部展厅,4张颜色迥异的品牌标识格外醒目——CROWN(皇冠)、DWT(迪威拓)、TOSAN(托盛)、MYTOL(脉拓)。4个看似独立的品牌背后,连缀着中国500多家五金工具企业的命运。

“今年3月我们邀请30多家俄罗斯客户‘走进来’,4月组织产业带工厂‘走进中亚’,10月还要举办秋季‘脉交会’,将迎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数百名外商参加品牌发布会。”脉链集团董事长徐伟强指着覆盖105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版图介绍说。

从1983年的一家代工小厂起步,到如今转型为产业互联网平台,脉链这艘42年的“制造老船”,正带领一群中小企业驶向全球蓝海。

从“独行侠”到“组队者”

脉链的故事,始于永康的皇冠电动工具厂。1983年建厂,靠给国外品牌代工贴牌起家。与众多同行一样,皇冠早早嗅到了代工的瓶颈,悄然孵化自有品牌“CROWN”。历经十余年耕耘,CROWN在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

然而,2018年这家企业却作了一个重大决定:更名为“脉链”,从制造企业转型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并将辛苦培育的自有品牌“CROWN”对外开放共享。

回顾转型,徐伟强直言:彼时,全球供应链格局生变,“一带一路”市场潜力巨大,但需求零碎、标准各异。国内工厂要么赚取微薄的代工辛苦钱,要么依靠有限的贸易差价,真正高附加值的品牌、渠道利润,大多被中间商或海外巨头收入囊中。更现实的是,要想单打独斗自建品牌出海,渠道铺设、售后服务样样需巨资投入,高昂成本让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变得遥不可及。

困局之下,脉链想了个新招——打造“集群品牌”,让上游中小企业共享它的品牌、渠道、标准,抱团出海,再通过动态分让下游伙伴成为“生态股东”,一起做品牌、拓市场,利益深度绑定。

其底气源自30年制造老本行打下的深厚地基:懂工厂怎么造东西,懂品牌怎么运营,懂渠道怎么铺开,更懂“一带一路”买家想要什么。

目前,平台上游共汇聚500多家生产端企业,下游链接455家五金产业带买家,业务遍及“一带一路”及欧美100多个国家。一个覆盖从民用级到专业级市场,涵盖电动工具、手工具、园林工具、焊接工具等13大品类的品牌矩阵已然成形。

“共享出海”的加速器

作为一个转型平台,脉链究竟靠什么吸引上游工厂和全球买家?

脉链数字化平台运营经理全勇骅用“一座开放集市”来形容它。工厂可以带着产品入驻,共享四大集群品牌的“金字招牌”,省去天价海外品牌建设费;全球各地买家能在这里一站式采购到中国产业带的各种工具,享受脉链搭建的本地售后。平台把大家连接起来,对生产、销售、服务等进行整合。

在需求零散、变化快的全球市场,速度就是竞争力。传统外贸下个订单,交货动辄20天。而依托脉链的数智化系统和布局海外的本地仓网络,交货周期可以压缩至7—10天,实现高效的“小单快返”。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4000平方米的脉链区域服务中心,当地客商看中一款产品,从下单到收货,可以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

“工业品出海,建立信任是核心挑战,而信任根植于可靠及时的服务。”脉链海外营销欧洲区负责人何小燕告诉我们,截至目前,脉链已经在意大利、西班牙等15个地区建立了配备本地工程师团队的服务中心,售后响应时间从过去的平均7天,缩短至24小时内解决。

这种“看得见、找得着”的本地化服务,成为打动国际买家的关键。上海通用电焊机等企业便是借力“CROWN”品牌和这套服务体系,迅速打开了俄罗斯、意大利等市场,年销售额实现近8000万元。

如今,平台累计服务全球超3万家终端店。2024年贸易额近40亿元,带动70多家企业联合出海,出海综合成本降低40%。

藏在“云端”的产业智慧

支撑这场“共享出海”革命的引擎,是脉链运行在“云端”的大脑。它不仅是一个交易平台,更是洞察需求的“神经中枢”。

7月30日,在脉链展厅的演示平台前,脉链电动工具产业带负责人秦昌江轻点屏幕,向记者展示了平台如何“快、准、狠”地抓住买家。“买家耐心有限,要在几十甚至上百款产品中快速锁定目标,核心就看能否直击痛点、亮出优势。”秦昌江说。为此,平台将产品主图、细节特写、国际认证、操作演示乃至维修视频等关键信息精心整合,力求“1分钟抓眼球,5分钟促下单”。新品研发也紧跟这套逻辑,从用户真实场景和核心痛点中寻找方向。

数据的威力,还在于它能从每一笔成交的订单里更精准地“读懂”市场。去年,一个现象引起了平台运营团队的注意:同样一款角磨机,在土库曼斯坦的损耗率远高于其他周边俄语国家。“为何偏偏这里容易坏?”深入调研分析后,运营团队发现受当地气候环境影响,角磨机中的一个配件损耗更快,于是立刻将信息反馈给国内合作工厂。很快,专门改善了特定配件的角磨机被推荐给土库曼斯坦的经销商,既精准匹配了需求,更以主动有为的姿态赢得了口碑。

“平台就像灵敏的‘市场晴雨表’,通过分析终端销售数据和用户反馈,我们能预判哪些配件易损、哪些产品在特定区域会热销。”全勇骅说,这些宝贵的市场脉搏,会通过平台接口,适时、适度地传导给入驻工厂,帮助他们看清趋势、优化排产,甚至驱动新产品开发,让制造更“聪明”。

随着秋季“脉交会”临近,脉链的目光投向更远处——继续优化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扩大集群品牌影响力,加强国际市场布局。这艘为五金产业启航的“大船”,能否带领更多中国制造驶向远洋?脉链的探索,正在给出积极答案。

记者手记

一链万象新

探访脉链从传统制造向互联网平台的跃迁之路,宛如淘到了制造业转型的一把关键钥匙,经验尤为珍贵。

时间回溯至2018年前后,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传统制造模式遭遇瓶颈。彼时的皇冠,敏锐捕捉到挑战中的机遇,作出关键决断:将自有核心品牌开放共享。这并非简单的品牌授权,而是开启构建“平台+集群品牌”新生态的战略转型。

转型的核心在于破壁。脉链以平台为枢纽,围绕“共享、集群、数智化、协同”四大关键,一举打破传统模式里中小企业各自为阵、市场碎片化的困局,实现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与高效流通,完成了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荣的质变。

成效在海外市场已经显现。依托“集群品牌”这一创新打法,脉链成功在欧洲腹地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建立起本地化服务中心。这不仅是一个个物理据点,更是资源协同、服务落地的枢纽,标志着其海外产业生态的实质性扎根。“集群品牌”以统一的形象和整合的力量,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赋能与共生。脉链的平台模式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品牌背书和广阔的销售渠道;反过来,中小企业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又为脉链平台注入了活力,实现了产销的高效对接与整体运营成本的优化。这种共生关系,推动合作企业逐步从低附加值的“代工”角色,向“自主设计+生产”的价值链上游攀升,实质性拓宽发展通道,也彰显了平台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脉链的实践,为传统制造业的突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它清晰地揭示:当传统路径遭遇瓶颈,开放共享、构建生态产业链,以数智化平台整合资源,是破局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乎技术升级,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革命性重构。同时,脉链的成功也再次印证了深耕主业的不可替代性——唯有深植根基,方能支撑起转型的宏图。在探索变革的道路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持续摸索、总结经验、打造适合自身的独特样本,才是立足之本。

助企剪影

与企同行 提振发展信心

在脉链采访,能感受到企业对自身制造业底蕴、互联网平台、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满满自信。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在当前充满变数的全球贸易格局中显得尤为可贵。

支撑企业这份底气的,既有深耕不辍练就的扎实“内功”,也离不开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赋能与高效服务所构筑的“外力”后盾。今年以来,磐安县大力推进助企培育提档升级行动,着力强化塑料、五金等主导产业的链条延伸和高端化转型,这在脉链所处的那片“飞地”也听到了回响。

放眼全市,磐安企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并无显著优势,因此在工作中更突出深耕细作,走差异化、精细化发展之路。在企业服务上,磐安注重精准滴灌与贴身护航,力求以服务的深度和精度弥补体量的不足。从政策适配度的精准把握、审批流程的极简优化,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针对性扶持、创新要素的点对点对接,政府服务如量体裁衣,力求让每一家企业都能在最适宜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今年诸多企业面临的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相比以往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托举。磐安县经济商务局主动作为,牵头制定《关于加力支持外经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围绕企业需求强烈的境外参展、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缓解企业出口压力。同时,持续开展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深化“百团千企”拓市场增订单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引导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这种与企同行的担当精神,更深植于日常服务实践之中。依托“金心助企”“磐心助企”“小微你好”等活动载体,该县经信系统干部及乡(镇、街)企(工)办人员全部化身助企专员,深入生产一线与市场前沿,将助企行动的着力点精准锚定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上。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为企业抓好三件事:抓政策,帮助企业匹配好各类政策红利,让企业应享尽享;抓服务,坚持与企同行,竭力排忧解难;抓订单,主动出击拓市场、抢机遇,帮企业赢得订单、稳住产能、畅通销路。目标也很明确: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激发企业的突围状态,驱动县域经济在风浪中破浪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