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市区平价服饰买手店逆势拼抢线下市场 2025年08月04日

记者 徐莹

“这条连衣裙配这顶遮阳帽正好,这条项链肯定出片……”

昨天上午10时,在市区江南一家服饰买手店内,周女士将一件原色吊带亚麻长裙递给女儿,自己则拿起一款大牌草编包。店内咖啡香气氤氲,角落茶几上的紫玫瑰娇艳欲滴,母女俩的购物过程更像一场休闲游。

在金华商业版图上,类似场景正不断上演,这种经营模式也在江浙沪地区快速复制。曾经“高冷”的服饰买手店模式越来越接地气,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挑选几套穿搭,买手店赢得越来越多的常客。

走进市区一服饰集合店,吧台飘散着咖啡香气,试衣间外设置了闺蜜等候区,楼上选购区有舒适的沙发,楼下花园可以小憩也可举办小型沙龙,顾客停留时间不知不觉延长了。主理人邱小姐坦言:“我们要卖的不仅是衣服,还有‘被美好包围’的体验。”

这种转型直击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江北夜市旁的Guroom有很多拥趸,顾客小林说:“累了或情绪不佳,来这里喝杯咖啡,搭配一套新造型,既消愁又治愈。”在她看来,打扮自己也是当代女性的自我疗愈方式之一。服饰集合店提供的沉浸式消费体验,让购物过程本身具有的情绪调节功能增值。

在恒大二楼一商铺,做外贸生意的浅浅对店主的审美和服务很满意:“网购踩够了货不对板的坑。来这里可以给你搭配一整套,穿搭起来真的焕然一新,品质更有保障。”尽管价格小贵,但回头客源源不断。

并非所有买手店都能笑傲市场。2015年,市区某商场曾开出高端跨界集合店Happy+,欲引领金华高端时尚消费,商品单价多在千元以上,服饰主打小众设计师品牌,还有许多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限量款穿搭,融合服饰、咖啡、音乐、家居用品,为爱美爱生活的人们打造舒适愉悦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然而,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闭店清仓时,商品大降价仍少人问津。

去年以来,一批打着平价旗号的服饰零售新势力得到顾客青睐,在逆势中艰难生长。世贸对面的一家买手店采用“二批精选”模式,客单价控制在300~500元区间。店主说:“我的合作买手团队每周跑深圳南油,我在他们精选的基础上再精选,单个款式只进3~5套,出货率提高不少,既保持新鲜度又控库存。”

消费者审美在升级,决策却更理性,零售市场呈现“审美上行,消费下沉”的趋势。

有的新入行者一开始“为情怀买单”。苦撑3年、亏损100多万元,刚经历闭店之痛的芝芝反思:“当初光定制衣架就花费上万元,现在明白现金流比审美更重要。”清仓时她发现,积压最严重的恰恰是那些最具艺术感的小众前卫设计。“一个挚爱小众设计的常客说,我店里有些小众单品连她都觉得无法驾驭。”

在商战中用心经营得以生存的店练就独特生存术:货源上精选三四家“二批精选”供应商,利用其选品能力降低选品成本和踩雷率;客源上建立VIP社群,提供一对一穿搭指导,复购率达70%;周转上采用“小步快跑”模式,单款首单不超5件。

一家批零兼营的中高端集合店苦撑一年后,今年终于迎来转机。经营者透露:“开发自有面料加工线、成立设计师团队后,毛利润提升35%。”刚结束的2025秋冬季订货会上,其原创设计系列拿下87万元订单,占店铺总成交额的18%。

后街一家服饰买手老店做法也颇具启示,买手团队完全基于客户喜好和消费数据来决策。“高端品牌首次引进,我再喜欢也只下试单,根据顾客试穿率、购买率决定追加或放弃。”这种精细化运营,使其客单价稳居千元以上,牢牢锁住一批追求高端品质的优质客户。

零售业在电商冲击下艰难转型,金华的服饰买手店主们似乎找到解法:把试衣间变成治愈空间,用新生活方式提案替代单纯商品销售。“店面设计、运营模式是要素,可最终决胜还得靠商品力和性价比。”一位资深经营者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