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河岁月藏故纸 永康举办信札收藏展 2025年08月04日

记者 孙媛媛 实习生 盛司楠 文/摄

久疏音问,常在念中。

短短8个字,将虽然疏于问候却一直在心里惦念的情感表达得深切又文雅。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吴作人写给山水画家白雪石的一封信,字迹优美、文辞雅致。这封信连同另外百余通信札,日前出现在永康市文史馆举办的且庐信札收藏展。

书信,一种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物件,如今将它装裱、展出,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读信是美的享受

“且庐”,是永康市文史馆馆员章竟成的自号,本次展览展出的信札均为他的个人收藏。“一开始,我收藏了几封永康籍知名人士的书信,感觉书信是一种很美的体裁,后来就爱上了信札收藏。”在章竟成看来,信札集书法、文辞和笺纸之美于一体,不仅是一种通信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此次展览展出的百余通信札,按年代和内容分为5个版块,分别是清代、民国和当代信札,以及亲人家书和永康乡贤的书信。

展览中不乏名家信札。当代信札区有一封齐白石儿子齐良迟致耕野的书信,探讨文学创作和人生感悟。齐良迟擅长花鸟鱼虫画,继承并发展了齐派艺术,曾任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等职。

章竟成说,这些信札大多是他通过拍卖、古玩行和藏友间互通等方式得来。纵观展出的信札,不少与报社、杂志社有关。比如,有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致《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信札,有写给《文艺报》编辑的信札,还能看到写有“文史哲编辑部用笺”字样的信笺以及写有“红旗杂志社”字样的信封。

展出的信札好似一幅幅书法作品,行笔自然生动,或工整隽永,或笔走龙蛇,时光仿佛凝滞于笔墨之间。信笺也讲究,尤其是清代的信笺往往有山水、人物、花鸟、金石等精美纹样,墨香与彩笺相得益彰。纸短情长,在时间的沉淀中,用心写就的一通通书信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也是历史的佐证,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美是乡音

展览专门开辟了一个版块陈列永康乡贤的书信,他们在文化教育、社会建设、军事律法等领域作出过卓越贡献。笔墨之间,初心显现。

清末的永康人胡凤丹因编撰《金华丛书》为人所熟知,为金华地方文献传承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曾随父经商,也曾为官一任,晚年致力于收集整理乡邦文献,推动文脉传承和学术传播。这样一位“方志楷模”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展览中有一封他写给同邑潘树棠的信,可见端倪。

潘树棠,字憩南,号西庐,清代学者,他博学广识,有“八婺书橱”之称,曾主修光绪《永康县志》。潘树棠生于1808年,长胡凤丹15岁,两人亦师亦友,胡凤丹在信中称潘树棠为“憩南尊丈大人阁下”,可见对潘树棠的尊敬。

“何方伯调湖北藩台,邀丹同往,再作计议”,该信写于胡凤丹到湖北任职之前,他在信中提及,自己从三月初到四月中上旬,一直在上海、安徽等地往返奔波,家乡亲朋的细枝末节挂念心中、记于笔端。末了,他想到自己当下过着浮萍般的生活,不免怅然,“但辛苦半生,未踏实地,萍踪靡定……清夜自思,实深焦灼飞泪”。伟大的事业背后,曾有过苦闷和彷徨。胡凤丹在给潘树棠信中的真情流露,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此外,信札还记录历史事实,晚清名臣、慈善家应宝时给友人吴云的信中,讲述了同治年间的社会变革与思潮;信札承载父子情深,永康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应振绪在父亲离世后撰写哀启,不仅有饱含哀伤与思念的诉说,还有传统儒家思想的家风告诫;信札见证社会变迁,晚清秀才朱勋通写给其子铁路工程专家朱詠沂的家书,透露出他对特殊年代的无措、无奈到适从与希冀。

信札让观众了解了更多历史长河中的永康人,比如我国第一代铁路建设设计师和高级工程师朱詠沂,曾参加浙赣铁路和钱塘江大桥施工建设,还发明“一三五九检字法”,为中国汉字改革和运用作出重大贡献。还有当代著名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楼桐孙、为我国档案学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程长源。

一代代永康人励精图治,点滴往事在信札中激励更多人前行。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0日,感兴趣者可前往永康市文史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