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莱
鸡岩老樵
从浦江往金华去,在金东傅村中间往右手拐入一条乡间公路,车行十几分钟,我们就会来到两位名人的故乡。一个是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老家畈田蒋,另一个就是宋濂的故乡——潜溪,又名艮溪口。不过,与畈田蒋隔路相望的潜溪,已被一片茂密的橘林和水田覆盖了,成为近旁上柳家村民口中的故事。只有在高坎下哗哗流淌的潜溪和隐在橘林中的禅定古寺,以及阳光下明亮晃眼的“宋濂故居遗址”碑,似乎还在告诉你这里的确切历史。
小溪的对面属于义乌,再远一点的高山背后,就是宋濂“生当长相思,死当复来归”的白麟溪。潜溪边上一个自小羸弱多病的孩子,最后又从白麟溪跨出去成为金陵城中的文臣之首,作为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他是怎样从潜溪跨到白麟溪去的呢?
三位老师慧眼识珠
宋濂免遭“仲永之祸”
宋濂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是义乌人包廷藻。包先生是北宋包拯的十世嫡传子孙。但十世传下来的是教书而不是做官。包先生倒也十分豁达,说“自先世逮(到)吾凡十世,皆以教授学徒为业,其所相传,不过如此而已”。他很安于这种种种田、教教书的生活。年轻时常常白天扛着犁耙下田干活,家中一切舂米挑水炊事,全都包下来;到了晚上,点亮灯盏琅琅读书。他曾将《左传》三十卷一口气背下来,据说一字不漏,于是周边人家争相聘他为塾师。
宋濂6岁就入包先生麾下开蒙。这位包先生“性嗜酒”,酒量也大,“虽至百觞不乱”。喝高兴之后,“岸巾独坐,高歌八韵律赋,抑扬高下,音节极可听”。临去世时,还“危坐赋诗”,“有脱胎换骨之句”,吟毕即逝。包先生对中国文化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大约就是他用了一番大道理,说服了宋老头让小宋濂继续求学。包先生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你怎么可以让他去牧羊放牛,使他心思不专呢?”“外物去来,犹春花开落,唯问学乃身中之至宝耳”,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宋濂终于避免了一场“仲永之祸”。到晚年,宋濂提起这件事,犹称“忝簪缨之末,皆劝导之功也”。
宋濂的第二位老师叫张继祖,家居潜溪村20公里外的莲塘(今金东潘村)。张先生与宋濂的师生关系,虽然只有短短一日,但这个过渡人物亦不可小瞧。他曾任湖南浏阳州学教授。到任时,学宫墙倒屋塌,生员几乎散尽,学田亦被人侵占了不少。他一上任,马上筹资修葺学宫,增加生员补贴,整肃学纪学风。并将学田悉数收回,刻碑纪事,以防再犯。张继祖还代理过县尹。有一次,县中一个无赖以其父被徒儿打死来告状,张继祖审案时发觉这厮所言破绽百出,立即下令将他赶出去。幕属们见状大惊,都认为这样做不妥当。张继祖于是请了那人的邻里街坊到衙门里来举证,真相大白后,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明察,从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在他面前弄虚作假。张继祖就是这样,为人“峻毅刚果,遇事明决”。
宋濂离开包廷藻先生之后,由同郡许先生介绍给了张继祖。张听说宋有“神童”之誉,一见面就问宋“四书经传要多少天能背下来”,宋濂回答说一个月。张继祖不相信,随手在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指着其中一篇500来字的文章,让宋濂读。小宋濂用手指沿着字行移动,移到篇末,马上接下去一字无误地将文章背了出来。张继祖见状又惊又喜,感叹道:“有这样的人才,千万不能荒废了学业!”马上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他的老朋友闻人梦吉,让宋濂到那里读书。
闻人梦吉也是一名渊博的学者,与父亲“自为师友”,研习程朱理学。梦吉“上承父志,不出郊垌(远郊)者十年”,在家埋头学习。有一次朋友来约他郊游,梦吉拿出自己那双外出才穿的黑布鞋,谁知数年未穿,鞋底都烂掉了。他曾经被举荐为尚书人选,但到礼部时被否决了。从此他无意仕途,专心读书,更加努力研修学问。后来有人推荐他任学官,他才去西安县(今衢县)任县学教谕,后任昌国州学正,再改泉州路儒学教授。梦吉治学以诚为本,对学生的教诲,总是以道德为先,其次才是文章方法。有学生2000多人,他总能针对学生的资质禀赋,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长进。他的学生有不少后来都担任了重要的官职。
要说在十一二岁之前,宋濂主要靠年纪小、接受能力强而成为“神童”的话,这时他开始真正下苦功夫学习了。而他的老师梦吉先生正是榜样。梦吉“凡七经传疏,悉手抄成帙”,所以“义理所在深体密察,微如蚕丝牛毛,剖析靡遗(没有遗漏)。积之既久,神会心融”。从而解决学生的疑难,如同庖丁解牛,“一朝解十二牛,芒刃不顿,君子称之”。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从学习心理学角度上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学习某项知识,人所动用的器官越多,由此涉及的其他方面知识越广,越容易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由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宋濂,大约是从梦吉那里学来法子,他也开始抄书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借)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即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亦“弗之怠”。就这样,在13岁到17岁间,宋濂读了许多书,抄了许多书,自此打下了深厚的学识基础。
拜至吴莱名下
走进社稷风云中心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乡之先达”提到他的一位老师。由于没有具体指出名字,好多人以为这是泛指他的所有老师。但我一直认为这是实指某一人。但过去读这篇《序》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他只提这位老师不提其他人。当我们循着他的人生道路,再走一遍他求学走过的道路时,我们当可以明白了。
从义乌的桥头村,到浦江的黄宅,穿过大山,有一条约20公里长的水泥公路,这就是东黄公路。乘车经过这里,只需半个小时。公路沿线就是金萧古道,是古代金华连接诸暨、萧山和杭州的官道。古道经黄宅、前陈到傅宅,出了洞门这个当年的关隘,就算出了金华府,在关隘下面的杨家埠可以乘船下诸暨,亦可以继续步行自界牌出浦江。
古道所经的大山深处,有千年古寺圣寿寺,后来宋濂迁居青萝山,返乡祭祖还常常在此留宿打尖。山中分水岭顶还有一个小村叫分水塘,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就是这里一个叫陈望道的人翻译的。从圣寿寺到浦江戚村桥,一路上山路蜿蜒,水瀑松涛,平湖峻岭,鸟语花香,景色美不胜收。而元文宗至顺三年,也就是公元1332年的正月,应朋友胡翰邀劝,宋濂“趋百里外”自潜溪赴诸暨白门书院学“古文法”时,这条山沟则是另外一副样子,“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刚过弱冠之年的宋濂“负箧曳屣”行走其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到了白门,则“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护,久而乃和”。求学路途之难,这是其一。
而求学问师之难,大约给他印象最深。他从百里之外赶来,“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但“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尽管宋濂陪着小心,态度谦恭,但老师有时亦不免要发脾气。每到这时,宋濂只得“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位老师与前几位大不相同,而宋濂在这里也绝然没有了“神童”的自恃。这位看上去架子颇大的老师,就是浦阳江上大儒渊颖先生吴莱。
吴莱是浦江前吴人吴直方长子。当年吴直方在杭州和大都北漂时,吴莱才4岁,跟着母亲在家苦熬日子。但出身大家的母亲盛氏并不因此自甘衰落,针指度日时还给小吴莱口授《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小吴莱悟性极好,随口成章。有人告诉吴莱的堂伯父吴幼敏,说吴莱偷拿他的书看。后来吴幼敏发现小吴莱偷的竟是班固《汉书》,于是罚吴莱背诵其中的一篇,吴莱毫不费力全都背了出来。吴幼敏以为他是偶然读熟的,于是随手抽了三本,乱点了几篇,谁知吴莱全都背了出来,于是吴幼敏将家中所有藏书全部对吴莱“开放”。方凤知道后,不仅将孙女许婚给吴莱,还亲自给吴莱讲授《诗经》和秦汉以来文章大家。自此,吴莱博极群书,至于制度沿革、阴阳律历、兵谋术数、山经地志、字学族谱等等,无所不通。
正因吴莱名气如此之大,所以来白门书院求学之人充塞门庭。不少人来,也就是想向吴莱讨一点应试赴考的技巧,并未将研修学问当作首要之事。而吴莱少年时代即有大志,专思治国平天下,无奈身体病弱,使他无酬壮志,这始终是他一大憾事。所以他总想在学生中培养几个能胜过他的人才,但围绕他的多是“纨绮之子,喜眩文绣以自媚”,所以这也是他常常发脾气的原因。而他“身虽羸弱,若不胜衣”,但外貌仍然是“双瞳碧色,烂烂如岩下电,睹其容,令人生畏”。
其实,在此之前,宋濂已经和吴莱见过一面了。两年前,宋濂曾经带着他的所有诗稿前往浦江袅溪和尚坪吉祥寺,向隐居在此的吴莱请教。吴莱说他的诗用于一般的应酬足够了,但拿古人的诗作比,不要说入门,连篱笆都还没有看到。宋濂听了顿时汗流浃背,一把火将自己的诗稿全部烧了。然后按照吴莱的指点,从诗三百开始,六朝隋唐直到宋末,凡古人名家之作,无不研读揣摩,识精见确,终于有所成就。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当时吴莱给他的评价是“孺子诚可教”,虚心认真“则所向无前矣”。
初到白门,吴莱并没有特别注意到宋濂,大约也把他当成了追逐名利之徒。但是过了不久,宋濂本身扎实的学问基础和谦恭好学的态度,重新引起了吴莱的注意,最终博得了吴莱的好感,以至于后来吴莱还将郑义门东明书院的教席推荐给了宋濂。
不过在白门书院求学时,宋濂因为家中经济接济不上,无奈之下只待了一年就回了潜溪。吴莱知道宋濂要走,很觉惋惜,在送别诗中道:“留子留不住,送子使人愁。”在诗中,他劝勉宋濂道:“我宁不及子,请子更归求。毋徒挺岧峣,亦莫变浮沤。山鸡伏鹄壳,我尚与此侔。勖哉敢不力,前路无停驺!”
公元1334年,元顺帝元统二年,宋濂赴白麟溪再从吴莱学。第二年主教郑氏家塾。14年后,宋濂举家迁居青萝山,作《萝山迁居志》,自此始称浦江人。
如果说,包廷藻给予宋濂的是豁达大度的性情,张继祖给予的是处事的明察果决,闻人梦吉则是忠诚为信的品行,那么吴莱那种纵横驰骋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风度,最终将宋濂推进了社稷风云的中心。吴莱曾与人论文道:“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川,未必不能文,纵能,亦儿女语耳。”宋濂深得吴莱文旨,谓吴莱“以精深玄懿之学,发沉雄奇绝之文,合阴辟阳,出神入化,纵横变化,其妙难名”。
正是有了吴莱,才有了宋濂的《龙门子凝道记》,才有了《浦阳人物志》,才有了51岁时出山赴金陵、以文助朱元璋的豪情壮志,最终成为开国文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