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斌婷
10月17日、18日晚,成都东安湖大剧院内座无虚席,4000余张门票早已售罄。从白骨精变脸变装出场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再到唐僧师徒解除误会重新踏上取经路,全剧高潮迭起、亮点纷呈,掌声、笑声、叫好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部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简称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打造的剧目《三打白骨精》,自2023年3月首演以来,已在海内外演出128场,短视频平台相关内容浏览量突破3亿次,成为传统戏曲“破圈”的现象级样本。在获得多个奖项后,这部剧正角逐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三打白骨精》凭什么出圈出彩,又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传承发展之路?答案藏在“守正”“创新”“出圈”三重密码里。
守正 锚定传统内核,让婺剧特色“立得住”
“婺剧的魂不能丢,‘文戏武做、武戏文唱’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浙婺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的这句话,是创作《三打白骨精》的核心准则。
题材选择上,主创团队锁定《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观众有天然的情感共鸣,更能承载婺剧的艺术特色。”著名剧作家、一级编剧姜朝皋坦言,起初他因绍剧等多个剧种都排过这出戏而犹豫,王晓平却坚持认为“观众爱看的故事,才值得我们去填补婺剧的空白”。最终,剧本在忠实原著“正邪对立”内核的基础上,深化“信任与误解”的当代思考,让老故事有了新共鸣。
表演上,剧目将婺剧“文武兼备”的特色发挥到极致。饰演唐僧的梅花奖得主楼胜,打破传统柔弱文人的形象,在“白骨精追杀”桥段中,以“急速连续串翻身”“前空翻摔吊毛”等高难度戏曲摔跌技巧,将角色的惊恐与无助具象化,完美诠释“文戏武做”。
孙悟空的扮演者周宏伟虽以武戏见长,却用婺剧高亢婉转的唱腔演绎“拜别师父”的不舍,实现“武戏文唱”的突破。“这段唱词里有孙悟空的眼泪,我得让观众听见他的心声。”周宏伟说,如今每次演到这里,台下总有观众跟着抹泪。
为让青年演员快速成长,浙婺总会在大型演出中给年轻人创造机会。排演期间,婺剧名家陈美兰时刻在线,助力演员、乐队、舞美等各部门打磨细节。主创团队对每个角色都用心雕琢,即便是村姑、老妪等配角,也都设计了独特的亮相和身段。群猴的表演同样精彩,融合了抖空竹、矮子功、花样翻跟头等传统技巧,既展现婺剧功底,又增添观赏性。
《三打白骨精》的创作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借鉴其他剧种甚至不同艺术形式的精华。例如,金蟾怪的表演就吸收了福建高甲戏中丑角的诙谐与灵动;猪八戒的塑造则借鉴了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已深入人心的憨厚可爱的形象。这种在坚守自身特色基础上的博采众长,让婺剧的技艺与精神在剧目里代代延续,更加丰满。
创新 打破边界融合,让经典故事“活起来”
“创新不是炫技,所有变化都要服务于角色和剧情。”这是杨霞云对于“白骨精变脸变装”演绎的理解。作为剧中最出圈的桥段,短短数秒内,她接连切换3张脸谱,华服瞬间变素衣。一级演员胡东晓说,为实现变脸变装同步,团队反复调整服装面料,光试错就用了20多套戏服。这次成都演出的提升版,连挂球都一起变。
科技的融入,让传统舞台焕发新光彩。孙悟空化身的“小蜜蜂”不再靠鱼线牵引,而是由无人机扮演——它“身着”珍珠棉、纱布制作的戏服,嗡嗡声成为天然音效,观众直呼“身临其境”。
孙悟空为保护唐僧画下的“保护圈”,也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典范。“最初只是简单的灯光圈,后经多次改进,加入渐变色光效和脉冲式闪烁。”该剧灯光师邹树锦说,当白骨精的妖气靠近时,光圈还会产生波纹般的涟漪效果。
舞台还加入“白骨烟”光电特效。当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化身的村姑,村姑的投影冷光闪过,一缕白烟凝聚成白骨轮廓飘走,既符合剧情,又具有视觉冲击。“这是听取了一名戏迷的建议后加以改进的。”王晓平说。
创新还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上。猪八戒被打回原形时,化作金华特产“两头乌”;在白骨洞欢庆时,融入金华酥饼、金华佛手、义乌红糖、兰溪杨梅、金华府酒等地方物产作为配餐,自然地推广金华本地文化。
自首演以来,主创团队已对剧目进行7次打磨。为参评文华奖,导演翁国生与编剧姜朝皋又重新编排“唐僧被追杀”的桥段。“这部戏不光是院团集体的智慧结晶,还采纳了不少观众的建议。”王晓平说,浙婺还在持续收集专家、观众意见,计划加入更多贴合剧情的新元素。
出圈 多维传播发力,让婺剧声音“传得远”
为冲击第十八届文华奖,剧组放弃国庆、中秋假期,三班倒排练,闭关调整舞美、音乐。翁国生在成都演出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勉励全组演员“艺术无止境,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要不断攀登高峰”。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该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分,抖音单条视频点赞超180万,形成“自来水”传播。观众自发剪辑片段、撰写剧评,在网络上形成跨平台传播矩阵。
海外传播的突破,更让婺剧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金名片”。为让外国观众看懂,LED屏显示双语唱词,猪八戒扮演者用当地语言打招呼……安道尔外交大臣托尔女士观演后称赞道:“这部剧真正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不仅有精湛的功夫、磅礴的音乐,还有来自东方的诗意。”如今,浙婺的海外足迹已遍布五大洲70个国家,观众达500多万人次。其中,《三打白骨精》走过25个国家。
从国内巡演到海外爆红,《三打白骨精》的成功不仅让浙婺收获了声誉,更带动婺剧生态的繁荣。浙婺将优质资源下沉以帮扶分院、县级剧团,主动分享创作经验、出借部分演职员,帮助民营剧团提升艺术水平。“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晓平说,浙婺希望让更多人关注婺剧、热爱婺剧,共同推动这一古老剧种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从守正到创新,从出圈到出海,浙婺《三打白骨精》走出了一条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存之路——它证明,只要锚定文化内核,打破边界融合,读懂观众,跟上时代,千年戏曲就能在新时代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