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新锐

“向日葵”撑起一群“天使”的天空

记者 汪蕾/文 张辉/摄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坐着一群咿呀学语的孩子,他们的声音很大,口齿虽不那么清晰,但喊着“叔叔”“阿姨”“老师”却特别甜;孩子们的对面,年轻的女老师讲话的声音同样很大,还带着些沙哑……

这里是位于市区尖峰山脚的市残联幼儿特教中心,姚慧英是特教中心的园长。她面前的这群孩子,都是在听力与语言方面有些许残缺的“天使”。在上月省庆祝第36个教师节暨第四届“最美教师”发布会上,姚慧英作为全省10名“特教园丁先锋奖”获奖者在现场领奖。

“近20年特教工作,有泪有笑,但更多的还是感动。”姚慧英说,更令她欣喜的是“显而易见的变化”——平等的社会、家庭氛围满满建立起来。“社会、家庭对于残疾孩子的接受度、认可度、包容度高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勇敢地带着残疾孩子从家庭走进特教学校,孩子们经过康复得以进入普通学校、特教学校,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广阔天空。”

因为听障孩子改变了一生

姚慧英是80后。2000年,年轻的她刚毕业就被招入杭州公办幼儿园。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慧英接触到一些听力存在障碍的孩子,看到他们渴求的目光,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只身一人到金华创办了聪慧语训部。一坚持就是8年,她帮160多名聋儿走出无声世界,回归健全人的社会。

2010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准备开展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得知有一所聪慧语训部,专程上门邀请姚慧英加入开办中心聋儿语训部。“这时,我的语培部已经有了稳定的生源,收益也很稳定,加不加入,我再次面临抉择。”

姚慧英最后还是选择了“二次创业”,在她看来,这是艰巨的新挑战,但加入残联能够让更多残疾孩子受益。

那几年,她一人身兼多职,既是教师,又是助听器验配师、保育员、园长……她一心扑到聋儿康复工作上,带着市聋儿语训部走上正轨。

打破“十聋九哑” 社会在进步

本世纪初,刚从事特教培训时,愿意走出家门带聋哑孩子进行专业语训的家长并不多。一方面是当时的特殊教育观念还未普及,另一方面是多数家长很在意社会的眼光。

渐渐地,她发现主动找上门的家长越来越多。这得益于社会平等氛围的建立。

“很多孩子进学校时,语言能力很低,到了普通孩子学语认字的时候,他们还不会喊‘爸爸’‘妈妈’。”姚慧英见过很多这样的家长,某一天来接孩子放学,忽然听见从孩子嘴里蹦出一个“爸爸”“妈妈”,他们激动得抱起孩子热泪盈眶。而且,经过这样的语言康复训练,大多数孩子都能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聋儿语训部从最初只有五六个孩子,发展到现在的市残联幼儿特教中心,每年在训的听力和言语障碍的残疾儿童达到60人以上,10年来有近500多名聋儿在中心得到康复训练,康复成功率在95%以上,打破了“十聋九哑”的传统观念。

同一个世界 同一片天空

18年过去了,姚慧英已经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听障孩子。不过,她有一本笔记本,记下了这样一组数据:有470多名听障儿童进入普幼普小,有13人康复后步入大学校门。残疾人特殊教育成为残障儿童走上社会的启蒙地。

“这就是让我坚持做特教的动力。”姚慧英说。

23岁的小军是姚慧英来金华后的第一批学生。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军,进入市区某大型农业企业从事检疫检测工作。小军说,是姚慧英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记得,自己刚入学时,语言能力几乎为零,因为咽喉的肌肉萎缩无力,一口饭含在嘴里,吞下去都要好长时间。“是姚老师一口一口喂饭,一点一点教我说话,让我开口、走进普通学校,再进入大学、走上社会。”

以前,残疾孩子想要进普通学校就读非常困难。如今,康复训练后符合条件的残疾孩子也可以与普通孩子一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这对于他们融入社会更有帮助。比如,在市环城二小,就有一个“卫星班”。作为省首批试点,环城二小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建设“卫星班”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让更多残障儿童回归普通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

在姚慧英班上,就有孩子进入“卫星班”。她说,“卫星班”的设立就是为了促进不同地域城乡之间的公平,促进一所学校内不同的个体差异的孩子共同发展。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怎样能够一起接受教育,是探索融合教育常态化的一个最重要举措。融合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化的交流平台,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

18年来,姚慧英把青春和爱奉献给一群特殊的孩子。她给自己的微信取名为“向日葵”,希望孩子们的未来之路越来越平坦,社会也越来越包容、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