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稻米首次进京展出
为期3个月,亮相“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记者 李艳
科技的力量,穿越时空,点亮尘封地下数千年、上万年宝藏,一件件文物、一个个符号,沐浴科技之光,抖落风沙,渐次变得鲜活灵动。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汇集10个省市、23 家文博单位的50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重器,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展览为期3个月,持续至8月17日。
记者从省博物馆获悉,我省共有两个遗址的成果入选“慧眼”章节,一个是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贝类测年,井头山遗址上月刚刚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另一个就是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碳化稻米。
这也是万年稻米首次进京展出。继今年1月15日至3月3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展出,向全省人民一展万年稻米的芳容后,万年稻米再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万年浙江稻花飘香的瑰丽和神奇。
临时起意展陈更加丰满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暘作为策展人,带领团队参与了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后期执行及布展全过程,同时主编同名图录。5月18日中午,记者设法和她取得联系时,她正在展陈现场忙得应接不暇。
“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 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贾丽玲是周暘的得力助手,她介绍,此次共汇集展出55组(件)文物,“上山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和井头山遗址出土的贝类,为临时起意,当时展陈清单都列出了,这两件是后面加的”。
万年稻米和井头山遗址出土的贝类组合放在“慧眼”章节的“时空”版块展出。
上山遗址的稻谷遗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驯化初始证据。据C14测年可知,一万年前,水稻最早在中国开始被驯化。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井头山遗址是我国沿海地区埋深最大的一处遗址,以海洋贝壳为主的堆积及陶片特征表明此为一处史前贝丘遗址,生产方式以海产捕捞为主,兼有采集、狩猎以及早期稻作农业,对中国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据C14测年可知,文化层年代均在距今8000年左右,最早的可达到8300年左右。
“这两个遗址充分体现了科技的力量,是科技检测的慧眼,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贾丽玲说,万年稻米惊艳世人,正得益于科技检测,对探索人类走出洞穴和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实证;井头山贝类则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体现了浙江的力量,让展陈内容更加丰满。
山之脚,海之滨,一万年和8000年遥遥对话,两个看似丝毫不搭的遗址,在“万年永宝”碰撞出火花,组合向世人展示浙江大地的广袤富饶、璀璨多姿。
这个小黑点好神奇
贾丽玲没有到过浦江上山遗址,此次展览,是她第一次亲眼目睹万年稻米。
“天哪,这个小黑点,好神奇!一万年前的先人就开始种水稻,非常了不起。”贾丽玲感慨,万年稻米能保留至今,很不容易,这也是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
万年稻米小小的、黑黑的,毫不起眼。“我们特意放了一张高清大图,一是让大家有机会和万年前勤劳的浦江人民进行时空对话,认识这颗来自远古文明的稻米;二是从展陈效果上有一个强烈的视觉对比,如此小的一颗黑点,其承载的文明信息量却是巨大的。”
贾丽玲从展览现场发来照片,记者看到,万年稻米和井头山遗址出土的贝类在“时空”版块,以“稻饭鱼羹”为主题作了精美的展示。万年稻米被放在展陈最中央,妥妥C位。
国家文物局官微
重点推介万年稻米
5月18日晚7时左右,记者联系贾丽玲时,她还没有顾得上吃饭。贾丽玲高兴地说:“展览非常精彩,效果超出预期。现场人气很旺,很多观众都在留言本上留言点赞。”
“《万年永宝》这个展太棒啦!来首博这么多次,第一次在观赏文物、了解历史的同时,还看到了文保工作背后的技术和细节,特别有收获!”“很用心、内容丰富、互动性又强的展览!”“想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点滴。在影像、图文资料没有介绍的地方,还有无数文物保护工作者、匠人把生活奉献给了文物保护工作,致谢!感谢策展人员让我有幸了解到文物进入博物馆前的故事。我今年16岁,我想在以后和你们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自己热爱的文博事业。”……
一条条发自肺腑的留言,让文物工作者、策展工作人员心里暖暖的,感觉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贾丽玲透露,展览现场,周暘负责导览,原本要对万年稻米等作重点介绍,但现场人实在太多,最后不得不作罢。
周暘的遗憾,国家文物局作了“弥补”。
在国家文物局5月18日官微发布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一文中,万年稻米和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兵马俑、故宫博物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一起,在“精彩展品”中作了重点推介。万年稻米代表的“用科技探索古代的未知世界”,所列全国仅两个,另一个为郑州汪沟遗址瓮棺出土的碳化丝绸。汪沟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该文物结合其他遗址相关发现,确切证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开始育蚕制丝,而且当时丝织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一展万年,时空跨越,国宝荟萃。万年稻米,“万年永宝”,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