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潜心传承东阳木梳技艺
当非遗遇见年轻人
记者 叶永永 文/摄
“这款‘鲲’按摩梳是以传说中鲲的外形为灵感,用优质黑胡桃木、硅胶等材质制成……”近日,在“梵沐记”展示馆,陈浩归向游客讲解他最新创作的木梳。
今年25岁的陈浩归,师承东阳木梳传承人许立仁,是东阳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他在传承东阳木梳传统非遗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设计、新颖的款式造型让木梳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
拜师学艺做木梳
出坯、斩头、箍坯、画坯、栏头……东阳木梳有着千年历史,因制作时需要18样工具,历经18道复杂工序,故被称为“十八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阳木梳离生活越来越远,甚至传承都一度成为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浩归了解到东阳木梳面临失传的困境。“我大学主修的是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家里是办木制品加工企业的,对手工艺术特别痴迷,对传统文化也有着浓厚兴趣。”在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牵线下,陈浩归跟着传承人许立仁学习木梳制作技艺。“我师傅今年85岁,曾是东阳木梳制作技艺的唯一一位传承人。”陈浩归说,如果没有人传承,这个项目就要失传了。
木梳制作需要细心、耐心以及对造型设计的独到理解。在前期学习中,陈浩归感觉非常吃力。“虽然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倾向,因为缺乏相关技艺,满脑子想法在付诸实践时,没法达到理想状态。”陈浩归说,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愈发觉出木梳制作技艺的韵味与深意,越来越感受到前辈的智慧。
老手艺融入新理念
“要做好一把木梳非常不容易,工艺的精进需要大量的练习作为支撑。”陈浩归说,从一开始经常双手伤痕累累,到最终熟练地掌握各道工序,他花了3年多时间。
在初步掌握东阳木梳制作技艺后,陈浩归梳理出这项技艺的发展问题:木梳打磨欠精细,造型设计欠新意。因此,他尝试融入现代化工艺加以改进,让东阳木梳具备更为细腻的品质,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
“无论是外观设计上,还是工艺、材质上,都适应时代需求,才能让东阳木梳这项传统手艺更好地延续下去。”陈浩归说,目前他已研发出多款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木梳。
其中一款“紫光山影”梳,陈浩归把梳背设计成随形山体,将山水、光影的轮廓定格于木梳之中,优质紫光檀天然的紫金山水纹与木梳的外形也完美融合。另一款抹云按摩梳,以云朵外形为灵感,将云卷云舒的自如动感凝固于温润木材之中,更好地发挥非洲酸枝、天然牛角等材料的保健效果。
抹云按摩梳在2019年第四届“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2020被评为金华特色产品伴手礼,2021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
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承非遗
目前,陈浩归已组建创业团队,并拥有原创品牌“梵沐记”,研发的多款木梳深受市场欢迎,并获得近20项国家专利设计,20项国家版权。今年5月,陈浩归被评为东阳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6月“梵沐记”项目荣获2021年东阳市第六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
陈浩归在东阳木雕小镇设立“梵沐记”木梳体验馆,让大众能够了解各种木梳知识,并体验木梳制作过程。其创办的浙江梵沐记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获评第四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我会把现代化的设计和传统手艺进行结合,让传统东阳木梳走进时尚、走进设计,融入当代大众的生活。”下一步,陈浩归打算和创业团队继续发展壮大“梵沐记”品牌,在传承与创新、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推广传播东阳木梳,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承并发展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