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文化

劫后余生铁笔坚

毕民望先生旧事感怀

骆 风

去年金秋,我偶然路过市博物馆,只见“长山印事——龙渊印社与金华”的展标赫然在目。对于龙渊印社,我有所知晓,于是进入展厅,细心观展,获益匪浅。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各机关院校纷纷迁往龙泉山中避难。时任西湖博物馆馆长兼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副教授的金维坚首先建议成立印社,1945年2月便组织了一个从事印学切磋研讨的民间艺术团体,因龙泉古称龙渊,所以定名为“龙渊印社”。1945年3月4日举行成立大会,到会社员31人,金维坚任理事长。印社成立以后,时有雅集,所选印题,都与抗日有关。抗日战争胜利后,蛰居在龙泉一带的省机关事业单位都纷纷复迁杭州。龙渊印社也随同西湖博物馆于1945年10月迁到杭州孤山,仍附设在西湖博物馆内。1948年,西湖博物馆人事调整,金维坚等人相继离开,印社最终解体。

此次展览,展出了与龙渊印社有关的篆刻、书画及史料189件,其中有毕民望先生创作的两件特殊的展品,引人注目。毕民望(1917—2000)原名茂霖,别署慎庐、佛手盦、蛮石斋 ,金华人,上世纪40年代初,为龙渊印社创始人之一,与金维坚、余任天同拜邓散木为师,承其衣钵,并有所创新。展品一件是毕民望亲手拓制的手背、手掌拓片,另一件是他以行草书写的一段自述,内容如下:

公元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余年廿五岁,在抗日御侮战争初中期,日本倭寇军国主义者侵我中华,势不可抑。当时余服务浙江盐鹾档案室,从金华押运档案后撤龙泉县,道经浦城柳家墩站,正逢敌机封锁公路,无的投弹,不幸伤及右手背、右上臂、右脚股及右脚小趾四处(以手背、腿股伤势为重)。当时鬼使神差,左手悬空提棉大衣一件,穿二孔,掩护左腰胸要害,民间伤科高人中草药治疗,仁心仁术,半年而愈……

1942年春,毕民望在浙江省战时食盐收运处工作,奉命撤退,途中不幸遭到日本敌机的轰炸,造成右手食指、中指残疾。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在抗战中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牢记国仇。

对于书法篆刻家而言,执笔握刀的右手是施展技能的关键所在,右手伤残,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更是对艺术的摧残。毕民望凭借着对篆刻艺术的深深挚爱,以顽强的毅力,残手治印,在艺术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

毕民望一生历经磨难。新中国建立初期和“文革”中,因为工作经历的原因,受到过冲击,曾被抄家,他不得已将历年珍藏的书画文物等抛入江中,却冒着风险,将恩师邓散木的印谱藏到厕所的草纸中留存下来。毕民望全家从杭州被下放到玉环县干江镇盐盘村,为了家人的生计,毕民望先生从邻居那学会了油漆技艺,曾经挥毫治印的残手,拿起了油漆刷奔走四方。然而,在这种境况中,他仍然没有舍弃对篆刻的钻研。经济窘迫,买不起温润容易受刀的印石,他就从河滩溪畔捡回尚能奏刀的石头为印材,他称之为“蛮石”。对付这样的顽石,自然要有更多的耐力、更大的气力,然而他乐此不疲,以水滴石穿、金石可镂的精神,以苦为乐,从容奏刀。

1972年,毕民望退休回到故乡金华。金华盛产佛手,他因残手变形,故自号“佛手盦主”,又号“蛮石斋”,并自书斋名,自刊斋号。毕民望晚年篆刻艺术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影响广泛。更加可贵的是,他教授了许多学生,发扬光大了篆刻艺术,弟子中成名成家者甚多。同为龙渊印社的老友叶一苇曾经赠诗云:“婺州一富翁,家有五百石。石性独自蛮,耿介见其质。石中布满砂,画砂纵铁笔。砂里复藏丁,碰丁更奇崛,金石不随波,长与寒江碧。”这也是毕民望艺术人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