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书院
群贤停鹤驭 玉佩摇空山
记者 金璐 实习生 李沛临 文/摄/视频
学术顾问
黄灵庚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
吴远龙
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
汽车下了诸永高速,往东阳市湖溪镇拐过来,转入一个名叫郭宅二村石洞口自然村的小村庄。在两个明净澄碧的方形水塘后面,有一座白墙黑瓦的书院。
此乃东阳石洞,旧为先生讲学处。
石洞为何?乃南宋东阳巨富郭氏园林之名。这位名叫郭钦止的富家翁认为,如此胜景,只为一家一户欣赏,未免可惜,不如在此建立书院,让四方大儒、学子皆可享受,使山川与人文相得益彰。除了修造房舍,郭钦止还捐出数百亩学田给书院,供其可持续发展,并捐出家中数万卷藏书,从此东阳便有了一座石洞书院。
先生为谁?石洞书院遍请大儒,朱熹、叶适、吕祖谦、魏了翁、陈傅良、陆游等人纷纷来到这里,讲学论道,赏玩吟诗。800多年后,当我们登临石洞书院后山,仍可见到先生们留下的摩崖石刻,并在那一组组“石洞诗”中想象当年的盛况。
风景里的学校 曲水流觞里的诗
来到石洞书院,首先惊诧于它的美。不必说书院前两个方塘里的“天光云影共徘徊”,也不必说书院后山林的崔嵬而峥嵘,单是拾级而上时萦绕在身旁叮咚作响的溪流,就让人顿生“清泉洗尘心”之感。
叶适《石洞书院记》中记载的书院开创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说郭氏有山,初不能攀,郭钦止乃令匠人开出道路,凿出石阶。工程完毕,郭钦止登山大喜,只见两山夹一溪谷,有石,有岭,有瀑,有涧,俨然名胜矣。这种发现,仿佛武陵人之入桃花源,刘阮之入天台山。于是郭钦止感叹:山水美景偶然出现在自己的住所范围之内,并非是上天专门赐给个人的,怎么可以把它作为私产专供自己游玩呢!要让子孙在此勤奋学习,并学有所成,何不进一步让同乡各姓的优秀子弟都到这里读书学习呢?郭钦止遂在此建立书院。
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东阳政协文史资料《东阳书院》执行主编华柯认为,东阳书院受到佛教常在山林名胜之地兴建禅林精舍做法的影响,有“择胜而处”的观念,且时人相信木秀可兴文运,水又有聚气、生木的作用,故书院选址多倚山临水、水木清华之地,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在书院教育中,课堂讲授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平时书院的师生三三两两在山溪间流连于茂林修竹,或谈人生,或谈时务,边游边学,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内容。
在书院后山潺湲不绝的山涧里,据说郭钦止的两个儿子常和友人玩一种名叫“曲水流觞”的游戏。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这就让人很容易理解,为何石洞书院有那么多名人留下诗篇。
陆游曾作《郭氏山林十六咏》,每首诗都以书院附近的一处景观为题。无论是“苍崖韫白璧,欲上渺无路”,还是“群仙停鹤驭,玉佩摇空山”,都有出尘之感。
此外还有陈傅良留下《东阳郭希吕山园十咏》,刘过作《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其余文人诗篇,不可胜数。
明代有郭氏后人将这些诗文整理汇编为《石洞贻芳集》,留传至今。
超豪华的师资 朱熹文集里的信
办一间书院,并不只是建几间房子就好。古代东阳的书院跟今天的私立学校不同,不但不收学费,还补贴生活费,且学生成绩优异可拿奖学金。能把书院办成什么样,考验着主办者的钱包。
长衢郭氏据说是靠酿酒起家,富甲一方。到底有多富?我们来看看石洞书院集齐的一支师资方面的“全明星梦之队”就知道了。
据《东阳县志》所载,书院的校长(当时称“山长”)是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客座教授”则包括朱熹、吕祖谦、陈亮、陈傅良、魏了翁、陆游等人。这些出自不同学派的学者们在这里传道授业,相互讨论,使石洞书院成为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吸引了来自鲁、赣、皖、苏、湘及省内各地的学生。
沿着石洞书院后山拾级而上,随处可见的藤蔓之间,藏着许多摩崖石刻。据说其中“石洞之门”便是朱熹所题。
浙师大人文学院硕士程小青曾整理和校对古籍《石洞贻芳集》,发现朱熹到石洞书院讲学时,赠送所著《大学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于书院。此外,朱熹与郭钦止的两个儿子郭津(字希吕)、郭浩(字希孟)多有来往。《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记载,郭津“受业朱熹、吕祖谦之门”,郭浩“从吕祖谦、朱熹游”。淳熙十二年(1185)郭浩任江山县令,是年八月,朱熹应其所请作《衢州江山县学景行堂记》。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有答郭津书信5封,内容多为教导郭津如何为人、如何做学问。在书信中,朱熹向郭津强调,学习应当循序渐进,熟读而思之,不可急躁冒进。比如《大学》应该看到首尾通贯,没有疑问了,再去看《论语》《孟子》,这两本书看通了,才能读《中庸》。如果一个人读《大学》没有全懂,就去兼看《中庸》,用心丛杂,肯定效果不佳。
郭钦止去世后,朱熹在郭津的请求下写了墓志铭,其中高度评价了郭钦止创办书院的举措,认为这对东阳乡风民俗的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推动了儒学在东阳的发展与重学崇教文化风尚的形成。
八百载的守望 传承接力里的痴
阳光很好,洒在石洞书院的厅堂里,一位老者穿梭其间,时不时掸一掸桌椅上的尘土。老者名叫郭忠星,郭宅二村石洞口自然村人,平时书院的钥匙就由他保管,无论是有人想参观,还是搞文化活动,他都会赶来开门。
“石洞书院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我们作为后代,得把它维护好。”郭忠星说。
同样的话,在历史上,想必有许许多多的郭氏子孙都说过。这个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的书院,在接下来的800多年里,屡废屡兴。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战火,都没能阻止郭氏一族办学的决心,一代代传承接力,绵延不绝。
在郭氏家谱中,宋、元、明、清各朝,石洞书院皆有修缮或重建的记载,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朝同治七年(1868)。到中华民国时期,各地兴办学堂,逐渐停办书院,石洞书院结束了历史使命,但郭氏每年在书院进行的对朱熹等大儒的祭祀仍然延续了下来,断断续续的整修也一直没停过。
更让人惊讶的是,石洞书院并不是长衢郭氏兴建的唯一书院。据《东阳县志》记载,在郭钦止办学之后,他的堂兄弟、堂侄等人出资创办了西园书院、南湖书院、高塘书院、青溪书院、籯金书院、洛阳书院等。虽然这些书院不如石洞那么有名,但郭氏以一族之力创办7所书院,仍然令人惊讶。明清时期,太学生郭天翔又倡议并集资兴办中兴书院(崇正书院);至清末,其族又置有石洞别院;分迁至洪塘的郭氏则在明朝时办有介邱楼义塾、蟠龙书院等。
郭氏为何如此热衷于办学?华柯认为,东阳的教育文化其实是望族的文化,书院基本上为望族所创,及第进士也以望族为主。这些家族很多是唐宋时期北方南迁的家族,有很强的文化基因。书院一般都办在创建者所在的村庄或附近,受惠者首先是其家中子弟及族人,然后惠及乡人子弟。
东阳七山二水一分田,地瘠人穷,如何破局?华柯说,先人们想到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智力投资,办一所好的书院,聘请一流的教师悉心培养子弟。郭钦止创办石洞书院,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带动了整个家族投入其中,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蔚为可观的“书院群落”,且开创了东阳民间投资教育的新风,使东阳崇文重教之风愈盛,成为今天东阳“教育之乡”的先声。
记者手记
世间收益率
最高的投资
找寻石洞书院的前世今生,似乎很容易。
与如今一瓦不存的说斋精舍不同,石洞书院几年前在原址重建了,无需想象力,便可领略满目苍翠中夹着白墙黑瓦的景致,想象先贤大儒们带着学生于崇山峻岭间“游学”的意趣。
找寻石洞书院的前世今生,却又那么难。
来书院授课过的老师们说得上星光熠熠,但书院的创始人并非吕祖谦、唐仲友那样的大儒,而是一位爱好儒学的富家翁,终生未出仕,也不曾留下什么学术著作,因此资料很少,连带着研究过这个书院的学者也很少。搜遍知网,找到的论文数量是“1”,而且作者是一名浙师大的研究生,把这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于是,记者只能靠发动“大案牍术”,依靠搜索引擎,在互联网的茫茫大海中,找寻有关石洞书院的只言片语。
奇迹有时就发生在转角处。在“知乎”上,记者居然发现一个名叫“石洞书院”的用户名,他所发布的每一篇文章,所作的每一个回答,都与石洞书院有关。联系上了之后,才知道,他叫郭杭伟,是郭氏后裔,正在致力于创建一个现代网络版的“石洞书院”,将理学、心学等心性之学用于解决现代人的心灵迷茫。
郭杭伟告诉记者,长衢郭氏的办学绵延800多年,无论遇到什么灾厄,只要族中出个能干点的人,立刻又会重新办起来,这种精神其实来自于先祖的教诲。他们,是唐朝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后人。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郭氏一族,在显赫之际平定安史之乱,无愧国家黎民;作为普通百姓则修身齐家,尽力推动教育事业,这是骨子里流传的士人精神。
郭杭伟的话,得到了东阳乡土文化研究成果的佐证。东阳的研究者发现,长衢郭氏的始祖郭瑫,是一名教书先生,从天台来到东阳一户人家担任教职,由此落地生根,后来子孙经商,富甲一方,号称十里长衢郭,可以说是当时东阳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郭氏始终都很注重子孙的教育。第七代郭知常因为集义社保护乡里,免了官府心腹大患,官府欲为其封官,他却婉拒,一心在家教养子孙。他的两个儿子年幼体弱,不能远行求学,他就把自己家的房子辟为学庐,还请了其他孩子来陪读,此为郭氏办学之始。郭知常的儿子郭良臣把学庐扩大为西园书院。郭知常的弟弟郭知言受哥哥的影响,拨出3间房子建书屋,请名士教授儿子郭钦止。后来,郭钦止办了石洞书院。
对于郭氏办学的目的,东阳一位资深文史专家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商人地位低下,不能与士族匹敌,所以想通过兴办教育培育子弟走科举之路改换门庭,进而改变命运。这也是当时东阳许多大家族的共同选择,当时有句流行语“不求家万贯,惟愿子孙贤”,大族李氏、蒋氏、陈氏、许氏都办有书院。
郭氏办学,有财富、有远见、有人脉,尽力邀请全国顶级的师资来东阳授课。对于这些老师,郭氏执礼甚恭,给予最精美的饮食、最舒适的住处、最丰厚的束脩,这才让石洞书院这样一间并非由大儒举办的书院远近闻名。
更令人惊奇的是,郭氏一族办的书院和私塾中,有两位主持者为女性。一个是吴崇福,她是从温州永嘉嫁到东阳来的,娘家就是书香门第,她的丈夫郭湜建高塘书院后去世,吴崇福独立支撑起书院,对所有学子都免费供给米菜。还有从新昌嫁过来的石氏,在丈夫郭溪去世后,为了幼子也办起私塾。这两位女性都很年轻,吴崇福估计40来岁,石氏可能只有20岁左右,她们能有如此举动,在中国古代的大环境下殊为不易。
想起几年前听《冬吴相对论》的时候,主持人讨论过一个“什么样的投资收益率最高”的话题,并说起自己一个富人朋友的做法:除了常见的一些投资,他把自己的金钱、精力都投向了子女教育,认为这才是最一本万利的投资。也许,古今有钱人的想法都是相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