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丰收 甜透夏日
智慧农业实现火龙果自由
□记者 廖怡晴
台湾火龙果遇见金东的智慧农业,会绽放出怎样别样的丰收图景?
当前,位于岭下镇的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里一片忙碌。二号智慧大棚种植的台湾火龙果进入丰产季,饱满的果实挂在翠绿枝条上,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剪下果实,装满果实的箩筐不断堆叠。
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总经理张园园介绍:“我们的种苗全都来自台湾地区。采用精细化种植模式,一亩地整齐种植1800株,每株保留2-4根枝条,并且坚持一根枝条只长一个果,确保每个果实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按照这样的种植密度和培育标准,1800株火龙果预计亩产可达万斤,产量十分可观。
从今年8月开始,园区的火龙果进入了成熟季,每个月都会有一批火龙果成熟。如今已迎来了第四批成熟的果实,结出的果实单颗重量均在300-400克左右,属于中大果。“这还是第一年成熟,未来果实的个头还会更大。”张园园告诉记者,每批果实成熟期仅隔20天左右,几乎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生产。
“我们聘请了10多名村民过来帮忙摘果,尽量把周边村民都带动起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张园园说。
要让火龙果保持优良口感,园区在土壤改善方面下足了功夫。他们通过长期使用有机肥和菌种,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如今大棚内的土壤松软肥沃,为火龙果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切开一颗新鲜采摘的红心火龙果,果香瞬间扑鼻而来,紫红色的果肉晶莹剔透,汁水丰盈。张园园现场拿出糖度仪进行检测,普通火龙果的达标甜度在18度,而两岸科技产业园的火龙果甜度高达22度。“清甜、顺口,你尝了就知道了。”她笑着说。园区成功在金东复制出与台湾别无二致的香甜味道,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台湾水果自由”。
果实要达到最佳风味,采摘后的处理也极为讲究。火龙果采摘结束以后,并不会立刻上市销售,而是先放进冷库冷藏24小时,经过这一环节处理,火龙果的口感会更加清甜爽口,最大程度保证消费者品尝到最佳风味的果实。
高效、优质的生产,背后是一套覆盖全生产周期的数字化智慧系统。在园区的数字孪生温室大棚监测平台上,环境温湿度、土壤墒情、水质数据等各项参数实时变化,灌溉与通风记录清晰明了。据了解,通过布置在园区内外的82个监控点以及小型气象站,系统能够全面感知作物生长环境,土壤监测深度甚至可达20米。
“现在光照强度已经达到设定阈值,遮阳网会自动开启。”两岸农业科技产业园经理王汉青向记者演示,通过手机,他可以轻松操控棚内的各个系统。“不用去现场,我们在手机后台就能实时监控种植大棚内的情况。”
点击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带立刻将水分和肥料精准地输送到植株根系附近的土壤中,不仅极大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也保证了养分的均匀供给。“我们根据不同生长周期调整肥料配方,做到绿色种植。高温季节还会启动雾化系统,实现降温与杀菌的双重效果。”王汉青说。
除了红心火龙果,园区还试种了双色火龙果和高端的黄色燕窝果。虽然这两种果树种植时间较晚,但有望在年底前迎来收获。“燕窝果常规是一年2季,我们可以做到一年4季。”王汉青说。
可计算、可调控、可预测的现代化产业模式,让农业摆脱“看天吃饭”的传统困境,走向精细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新阶段。“将产业园里的台湾水果种好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能够把设施改造技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新的品种带过来,做到全域推广,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张园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