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教育

方玲 以乐育心 掬捧星光行致远

□记者 金灿灿

“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培养能欣赏、会鼓掌的未来人。”金东区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员方玲的这句话,藏着她三十余年深耕美育的初心。从乡村小学的脚踏风琴到覆盖全区的音乐教研体系,她以热忱与坚守,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美的种子。

1991年,18岁的方玲怀揣热忱踏入曹宅小学,成为当时金华县少有的专职音乐教师。作为学校唯一的音乐老师,全校的音乐课、各类艺术活动她都“一肩挑”。日均仅一节空课,排练舞蹈、合唱,指导鼓号队与电子琴练习……任教首学期,连轴转的忙碌让她扁桃体反复发炎,只能趁除夕去做手术。“当时就一个念头,能不缺课就绝不缺。”

为了让学生登上更大舞台,方玲带着他们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担心演出服购置加重家长负担,她自学裁缝,用工资到碎布摊“称”碎布,一针一线为孩子们缝制演出服。面对部分不理解、不支持的家长,她自掏腰包带着有潜力的学生参赛、备战艺考面试。如今,那些曾在她呵护下追逐音乐梦想的孩子,有的进入小百花艺术团、婺剧团、歌舞团,有的像她一样成为音乐教师。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使命,不只是教孩子们唱歌、奏乐,更要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感知美、表达美。”方玲认为,基础音乐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语感把握、空间想象等能力,进而助力其他学科学习,还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性格养成、精神塑造与社交能力,成为其一生的财富。她始终觉得,学校美育不直接影响升学,却间接影响孩子一生。

在曹宅小学的11年里,那架旧风琴与她的青春之歌交织,为乡村音乐教育点亮了第一缕微光。此后,她先后在东孝初中(现金东区实验中学)任教3年,在东关小学(现金东区实验小学)任教5年。在这期间,她钻研教材、打磨课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为转型教研员奠定基础。

2010年,方玲转型为音乐教研员,从“讲台”“舞台”前的一线老师退到“案台”后的研究与指导岗位,主动成为年轻教师的“服务生”。2016年,“方玲名师工作室”成立,她组建骨干教师团队,推行“每月研课、抱团前行”模式,形成“骨干带一线、校际共成长”的良性循环。为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她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手册,蹲点学校时一天能听七八节课,细心予以指导。在她引领下,金东区涌现出一大批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的优秀青年音乐教师。“以前最多影响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孩子。现在通过培养年轻教师,优质音乐教育能覆盖更多孩子。”

今年教师节,方玲担起金东区教师节大会总策划的重任,带领248名学生和音乐教师呈现了一场精彩演出。在半个月的集训排练中,从方案制定、道具设计,到文稿编撰、视频舞美、现场场务,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彩排时她对老师们说:“这个舞台少了你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行!要让大家看到音乐教育者的付出与了不起!”这份对事业的热爱,正是她三十余年教育情怀最生动的体现。

方玲还将半生教育经历与思考倾注于文字,撰写个人专著《听,有故事的音乐》,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主持的多项省市级课题获奖,二十余次受邀开展学术讲座,在音乐教育学科领域树立起自己的影响力。

浙江省“5522”名师培养人选、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优秀教研员……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三十余年深耕美育沃土的肯定与褒奖。但她始终记得自己投身音乐教育的初心——让每个孩子学会欣赏美、传递美。当年的音教微光,如今已愈发璀璨,照亮了更多人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