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教育

姚益芬 用日记守护教育最软的初心

□记者 方柯

在金东区实验小学,有一位老师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本厚厚的日记。但这里面记的不是个人心事,而是班上每个孩子的成长瞬间。“敏儿发现了一条书包带挂在外面,她再次打开柜门,把书包带塞进去。”“在讲评第4题时我特意表扬小金答了满分,超过了许多成绩优异的同学。他眼神仿佛在说没想到老师还会表扬我”……这些细微的瞬间,一记就是18年,累计超过400万字。她,就是姚益芬,一位先后荣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智慧班主任、金华市最美教师、金华市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的正高级教师。

姚益芬的班级日记始于2007年9月1日,起因是头一年遇到了一个“不服管教”的男孩子。那个男孩的出现,让她决心改变教育方式。“我开始用笔记录下这个学生身上的点点滴滴,想通过这种方式真正了解他。”姚益芬说,这些文字最初只是简单记录,渐渐地成了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法宝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更是构建班级特色文化的抓手。日记中的文字也从最初的叙述性记录,逐渐增加了更多教育思考和情感交流。

2014年,坚持写了7年日记的姚益芬迎来转折点。该校校长方青听说她坚持写班级日记,主动提出要看看。“说实话,当时心底还不太愿意。”姚益芬坦言,“虽然日记中从不发牢骚,但是字迹潦草,记的全是班务琐碎的事。没想到方校长看完后说可以出书了,当即提议分工合作,由她负责联系出版社,而我只需专心将日记整理成电子稿。”

更令姚益芬惊讶的是,出版社编辑看到书稿后认为“一线老师的文字真实有生命力,完全可以推向社会”。同年9月,她的专著《有时孩子的世界也不简单》在当当网和各地新华书店同时上架。

“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关注到了学生的言行,但其背后的心理动机、成长原理乏善可陈,几乎都是叙述性的语言,理论实在太单薄了。”出书带来的不只是荣誉,更是反思和成长的机会。之后,姚益芬又开启了阅读之旅。“什么书都看,涉及文史类、哲思类、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等多个领域的书籍。”姚益芬说,在这期间,她多次收到一些同行阅读这本书后的反馈,越发觉得自己坚持记录是有意义的。

随着阅读的深入和不断的实践,姚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先后在《班主任之友》等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文章,成为杂志封面人物,被多家媒体报道。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在班级里活泼泼地生长。”姚益芬强调,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特的故事,教师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关注他们。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姚益芬将理念转化为细致入微的教育实践,拥抱每一位与自己生命相遇的学生。低段专注习惯养成,每天量化记录学生在校表现,期末人手一份“私人定制”的成长报告,是家校合作的行动指南;中段立足发现自我,开展“寻找发光的你”主题活动,为每个孩子打造高光时刻;高段助力链接他人,开设友谊课程,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力,让班级充满了温暖和活力。

今年9月开学季,恰逢姚益芬从教30周年。“教育从不是一个人的教育,而是一群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感谢,感谢校长的看见、托举,感谢同行的同事。因为有他们的帮助,才有今天不断成长的我。”回首30年从教路,姚益芬感慨万千。

十八年,五千多个日夜,四百万字。姚益芬记录的一本本日记,如同一条条温暖的生命线,连接着童年与成长,连接着家庭与学校,更连接着一个普通教师对教育最本真的初心与最深厚的热爱。她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每个“活泼泼的生命”,诠释了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