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教育

张成生 以思考点燃课堂 以匠心培育新人

□记者 金灿灿

17年一线教学时光,8年班主任管理经验,10年学校中层管理岗历练,15年教研员经历……自1995年踏上讲台开始,张成生历经多岗位锻炼,教学履历丰富。他是浙派名师培养人选,曾获浙江省农村课堂教学能手、省优秀教研员、金华市名师、市教坛新秀等荣誉,曾被聘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科命题专家库专家,现为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学科学教学分会理事。诸多头衔背后,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持续探索。

“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重塑学生大脑”,是张成生凝练多年教学心得后形成的核心理念。在他看来,教学绝非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旅程,这一认知贯穿了他的教学始终。

1995年初入曹宅潘村初中任教时,学生一句“老教师上课更有趣”点醒了他。他意识到,兴趣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钥匙。当时学校实验器材简陋,为呈现科学实验的奇妙,他在办公室反复试做,即便因材料问题试管多次炸裂也不放弃,最终让学生亲眼见证了科学的魅力。

时光流转,他的“趣味教学”愈发娴熟。在《感觉世界》一课中,他从生物生存本能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嗅觉、味觉、触觉的形成。教学“溶液”内容时,他让学生亲手制作饮料,从制作过程中的真实问题自然过渡到知识点,让枯燥的理论变成可感知的体验。“课堂首先要有趣,才能让学生主动走进知识的世界。”他始终这样认为。

比兴趣更深入的是思考。张成生主张“知识要追根溯源”,为此他深耕科学史多年,将初中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他还在“教余拾遗”公众号上分享教学思考与研究,读者遍布全国,成为许多师生的学习参考。

“教学最本质的层面是‘重塑大脑’,即培养学生的思维。”他构建“解决问题”式的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项目、情境、任务驱动与探究性学习有机融合。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时,他让学生分组制作乐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怎样使乐器的声音“更好听”“声音更多样”“足够响”等问题,进而转化为“选什么材料”“如何调音调”“如何控制音量”等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达成了“音色”“音调”“响度”等知识的学习。

除了深耕课堂,青年教师培养同样是张成生教育生涯的重要内容。2010年,他考入金东区教育中心担任初中科学教研员,从此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纳入重点工作。“要求年轻教师做到的,我自己先做到;要求他们实践的,我先‘下水’实践。”这是他始终践行的准则。

他从不给青年教师喊“空口号”,而是提供具体路径。为给年轻教师更多学习机会,他建立新教师群,提出“多听课、多上课、多学习”的要求,听课后不仅点评优劣,更会明确改进方向。指导教师参赛时,他协助打磨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却绝不干预主题方向,保留自主思考空间。张成生的这种培养模式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傅争艳在他的指导下,工作第一年便斩获金华市科学实验说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围绕该说课内容撰写的论文获得金华市评比一等奖,录制的实验课后续又获评省级精品课。

今年2月,“张成生初中科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他以此为平台,以骨干力量带动更多教师。他注重以“阅读”和“研究”赋能,经常为工作室成员设定读书主题,逐一批改阅读心得并反馈;指导论文写作时,从框架到细节都提供具体建议,助力多名教师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我不喜欢喂‘鸡汤’,只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在他的带动下,金东区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初中科学教师,2人获部级“优课”,多人次获评省市教坛新秀,在省市级课堂教学、实验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

如今,担任金东区实验中学副校长的张成生,依旧热爱课堂教学,在管理与教学之间找到了平衡。谈及未来,他的愿景朴实而坚定:“希望我的工作能帮助教师的进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添份力。”这份对教育的热忱与坚守,正是他三十载教坛生涯最动人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