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教育

严群利 泥土的温润 高温的热烈 美育的力量

□记者 王超亚

“课堂是教师的试验田,学生则是最好的见证者。”区光南小学的陶然轩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一排排陶艺作品上,严群利眼里盛着和泥土一样温润的光。

这句话,是她32年教学生涯里从未动摇的信念——从最初澧浦镇中心小学的语文课堂,到光南小学的陶乐坊,她始终以热爱浇灌着这片“试验田”,让美育的种子在泥土的温润中生根发芽。

1993年的夏天,刚从金华师范学校毕业的严群利站在澧浦镇中心小学的讲台上,手里攥着的是语文课本。那时的她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会在陶艺教室里,带着孩子们把泥土捏成天马行空的模样。

转折的伏笔,其实早在童年的田埂上就已埋下。“小时候最爱蹲在农田里玩泥巴,捏个小人、做辆小车,太阳把泥巴晒得暖烘烘的,像握着会呼吸的宝贝。”她笑着回忆,于是,在金华师范学校就读期间,她报名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为此后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语文课堂上的严群利本就藏着颗“爱美”的心——她会带着学生用彩纸折课本里的小动物,在黑板报上画出生动的课文插画。第二年学校需要专职美术老师时,她无疑是最佳人选。“与其说转型,不如说回到了初心。”严群利说。

持续学习、勤于思考的她,刻苦攻读了杭州师范学院美术教育本科的函授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转型后,她的优质课《拔萝卜》让评委看到了美术教育里的生活温度,最终省里获奖。这一荣誉是对她教学能力的肯定,为她后续的教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严群利调任至多湖小学(现更名为光南小学)。

15年前,严群利开始探索婺州窑文化的美育传承。

起初,因教学条件有限,严群利的婺窑课程从楼梯口旁的一间仅能摆三张桌子、容纳十人左右的小教室起步。“那个时候还没有电窑,学生的作品需要先素烧、凉后上釉再烧制。”严群利说,她把大量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门兴趣课,而是打心底里的热爱。

“把工作做好,和因为热爱想做得更好,是两回事。”正是这份“想做得更好”的执着和认真,即便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严群利的陶艺教学还是做出了成绩。

慢慢地,在每任校长的支持下,教学场地从十几平方米的小教室到现在近三百平方米3个专用空间(陶乐坊上课、 陶源阁上釉烧制、陶然轩展厅),设备也逐步完善(电窑、喷釉台、泥板机、拉坯机、练泥机等)。“要用心感受泥土的温润和火焰的热情,将自己的情感与创意融入每一件作品中。”这是严群利常与学生说的一句话。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们的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并在金华、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江西景德镇等地美术馆展览。

泥土与美育的故事,也让严群利不断成长。她成了“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曲窑相融》案例送教育部评比;主持或执笔7项省市级课题获奖,论文发表和获奖45篇,学术讲座42场。2024年夏天,“严群利名师工作室”成立那天,她站在年轻教师们面前说道:“泥土捏扁了能再揉圆,教学也是一样,只要心里有火,就永远有新的可能。”

未来的日子里,严群利想做的事还有很多:开展婺州窑非遗美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实践,探索符合本土文化特征的美育路径,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整理这些年的教学笔记,为非遗美育留下一份“金华经验”;带着工作室的年轻老师,深耕美育土壤。“泥土要经过无数次揉捏才能成型,教育也是。”正值黄昏,阳光在她脸上勾勒出温暖的轮廓。

三十多年的时光,从语文课本到陶泥釉料,从青涩的脸庞到鬓边的微霜,改变的是教学形式,不变的是那份对“美”的执着。就像严群利教孩子们做的陶艺作品,总要经泥土的孕育、双手的塑造、高温的淬炼,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她自己,早已活成了这样一件作品:带着泥土的质朴,藏着高温的热烈,在美育的时光里,永远温润,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