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探店

桂芝面馆 时光流转 味道不变

□记者 戴翠雯 陈诗曼 文/摄

编 者 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我们穿梭于金东的街巷,那些藏于市井的餐馆、老店、新派空间,不仅是味蕾的栖息地,也是一座城市最鲜活的“文化切片”。《小编探店》栏目以“探访+体验”的形式,挖掘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与城市创新活力,打造一份“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必看”的金东生活指南。

在东孝街道楼门路深处,时间仿佛走得格外缓慢。菜市场的叫卖声、悠闲的居民和来往的车辆,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的市井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家飘香六十余载的桂芝面馆,它不仅是街坊邻居的食堂,更成为了无数食客跨越半城也要前来寻味的美食地标。

时代记忆

从集体食堂到私人灶台

桂芝面馆的前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东关饮食店”,隶属金华市供销合作社,原店主是如今赋闲在家的陈桂芝,七十多岁的她已经将店面全权交给了儿子媳妇管理,自己含饴弄孙好不快乐。

记者探店时,正好巧遇来看望儿子的陈桂芝,听她讲述了开店的故事。

“我爸妈有六个孩子,我排行老三,前面两个都是哥哥,我是大女儿,因此承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陈桂芝说起童年,不是不遗憾的,只读了一年书她就被留在了家中帮忙。

命运的转折在1964年。那时候不允许私人经营,在市供销社的主导下,东关老街深处开起了“东关饮食店”。那年陈桂芝14岁,她自幼吃苦耐劳,颇为勤奋,因此被看中去了店里当学徒。

“碱水面嘛,不算什么技术活,就是得能吃苦。”陈桂芝说,她勤勤恳恳学习,把老师傅教的都铭记在心。1986年,听说市供销社有意将“东关饮食店”转给私人承包,陈桂芝就动了心思。

桂芝面馆由此诞生。陈桂芝起早贪黑,一个人撑起了店铺的口碑。“以前是凭粮票吃面,现在街坊邻居天天来,面还是那个老味道。”陈桂芝说,面馆最重要的是食物的卫生和质量,她在这方面完全没得说,店里店外、后厨堂前,干干净净,任谁何时来检查都是一个样。

也正是这一份坚守,让桂芝面馆赢得了顾客的心,几十年来,老街几经变迁,但桂芝面馆的口碑却如同店门口那棵老树,扎根于此,历久弥新。

食客心声

吃的是一份记忆与情怀

桂芝面馆店面不算大,装修朴素,由带着些温馨的民居改建而成,几张简单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收拾得干净利落。在桂芝面馆,吃到的不仅是美味,更有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走进店里,浓郁的猪油香与面汤的醇厚气息飘散,来往食客与老板和店员都很熟悉,能记住不少老顾客的口味偏好。“老张,还是老样子,多加点辣?”“小李,今天这么早上班啊?”简单的问候,却让人倍感亲切。

谈及招牌,熟客们最推荐的是两款:鸡蛋面和雪菜肉丝面。

当面汤浇到放了酱油、葱花和秘制猪油的碗中,瞬间激发出令人食指大动的香气,这时候再放上一个用猪油现炸的鸡蛋,更是十分诱人。雪菜是老板自己腌制的,“我们每年向周边村民收购新鲜的九头芥,一坛一坛腌制好冷冻保存,确保不失口感。”陈桂芝说,现在店老板是她儿子诸葛清和儿媳妇楼小群,刚刚大学毕业的孙女还给店里张贴了许多宣传画和广告词,客人都赞不绝口。

“我从小吃到大,现在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吃,最喜欢鸡蛋面。”一位正在喂孩子吃面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味道无可取代,我们吃的不仅是面,也是小时候的回忆。”

另一位更加年长些的食客李奶奶则表示:“在网红店层出不穷的今天,能找到这样一家坚守本味、价格实惠的老店太难得了。我孙女在国外读书,上次刷到了桂芝面馆的抖音推送,特地打电话回来说,想念家门口这一碗碱水面了。其实她也是想念我们了啊。”

面对越来越多的赞誉和络绎不绝的新客,楼小群一如既往在灶前忙碌,她手法娴熟,下面、捞面、加料、浇汤,一气呵成。“没啥秘诀,就是真材实料,不偷工减料。大家吃得开心,我就开心。”她表示,店里的面条都是每天新鲜手工制作,劲道爽滑;每一款浇头也是新鲜现做,都是农家菜,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把这家店开下去,让老邻居们有个固定的“食堂”,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尝到这份传统的金华老味道。

记 者 手 记

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时代,桂芝面馆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用一碗朴素的碱水面,守护着一条老街的味觉记忆。它告诉我们,最打动人心的美食,往往不需要复杂的修饰,只需一份数十年如一日的真诚与坚守。当您路过东关,不妨放慢脚步,走进这家店,好好品尝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