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新闻

没了水,我还是我吗

水稻:我太难了

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七八月正是二季水稻种下开长的时段。看着绿油油、高昂昂的水稻,农户们虽汗流浃背,却笑容灿烂。但今年,几家欢喜几家愁。汗流浃背依旧,有的农户却笑不出来了。

前两天,记者来到金东区澧浦镇西旺畈的一条小溪旁,两台抽水泵在轰隆隆地抽水,水管从溪中一直往农田里延伸。

“水库离稻田有点远,我们已经连续抽了两个月的水了,效果还是不好,有些地方抽不到,超过500米水压就不够了。”这两台机器,都是种粮大户赵女士自己买的。

赵女士在西旺畈承包了2000来亩地。她说:“种了二十来年地了,今年才碰到这么长时间不下雨的情况,大家都争着用水,溪里的水都不够用了。”

记者来到赵女士承包的一处农田,田埂上躺着的水管扁扁的,田中看不见水。相比同区域有充足水源供应的水稻,这里的水稻个头矮了一大截。

在西旺畈,横路塘村支书吴玉臣看着自己村上田里的水稻高矮参差,很是心疼。“水多的地方,水稻长势就好。水少的地方,水稻长势就差。”

吴玉臣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自己去开关机埠。他一般上午8点去开,晚上12点之后去关。为了尽可能保证灌溉用水,村里充分发挥池塘的蓄水调节作用。“不用水的时候,将村里所有池塘都放满。哪天没水的时候,将池塘里的水放出去。”

“这种高温天气,从来没遇到过,好久没下雨,水不搞好,稻子都要被晒死掉。”在澧浦镇东湖畈,种了多年水稻的季先生忧心忡忡。

季先生在东湖畈洪村区块种植了500多亩水稻,相比赵女士,他这边的灌溉情况要好得多,基本不缺水。

季先生在洪村承包的这块农田,位于山河溪水库的灌溉区。山河溪水库坐落在蒲塘村,是澧浦镇骨干工程,集雨面积14.2平方公里,引水面积16.5平方公里,正常库容286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4.88米,水面面积1200亩,可灌溉21个行政村。

“今年确实形势比较严峻,灌溉需水量大。现在水库水量只剩127万立方米了,而去年同期是293万立方米。”该水库的巡查员鲍建康指着水库,对记者说。

鲍建康介绍,为保证有限的灌溉水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水库主任朱根芳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出门去灌溉区的各个村实地查看情况,8点到单位后再计划哪个机埠放水。中午、晚上又会出去转。“了解各块地的情况后,哪里用水,怎么用,他都有个计划,保证农户的稻田不干旱,能正常用水。”

所谓机埠,就是电灌泵站。在鲍建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东阳江边上的洪村二级电灌泵站,一位老人正守在那里。该电灌泵站可从东阳江里抽水,可调节两个方向的水量。

“下边缺水,该站点可以往下放水。上边缺水,也可以将水放上边,与水库里放出的水汇合,水量就更大了。”鲍建康说。

水稻水稻,无水不成稻。眼下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期,面对高温天气,农户们都想着办法,与老天斗智斗勇。农户们告诉记者,他们都希望这波燥热尽快过去,给“嗷嗷待哺”的水稻下一场甘霖。

本报记者 徐健勇 文/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