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能写的金华人 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藏
(上接1版)在他看来,看书可以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深度触摸金华的文化根脉,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读先贤志士的书,还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拼接出我们的精神谱系。比如,创业者不妨读一读浙东学派的著作,读懂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读懂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知道“经世致用、农商并行和义利统一”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比如,读李渔的《闲情偶寄》,可以在这本“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里寻找养生之道。
对普通读者来说,一些古籍未免深奥晦涩,那么骆宾王的诗文就显得好读且有收获。童真时,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奋斗时,咏“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苦闷时,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即便是在人生的最后,也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唱。
“除了金华籍名人,在八咏楼开金华诗歌之先声的沈约,还有同在八咏楼写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才女李清照,也是对金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标志性人物。”陈国友说,特别是沈约,金华诗歌乃至文学之渊源都要从他说起。也是自沈约的《八咏》起,八咏楼开始了光彩夺目的诗歌之旅,“金华从此深深扎根在诗人词客的心中”。
此外,金华历史上仍有不少“沧海遗珠”目前还未被“浙江文丛”收录。比如,创“渔歌体”的唐代诗人张志和,自称“金华仙伯”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与吕祖谦、陈亮同为婺学创始人的唐仲友,挖掘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明代诗词评论家胡应麟,发起“中国诗歌史上奇迹”浦江月泉吟社征诗活动的南宋遗民诗人方凤……古文之外,近代也是金华文化的高峰时期,陈望道、艾青、冯雪峰、潘漠华等一大批名家的著作也反映着金华文化大河承上启下的奔流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