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高烧42.1℃,3天19例中暑患者

热射病高发,致命风险不容忽视

最近,金华持续高温。滚滚热浪下,中暑病人和热射病病人都有所增多。昨天,记者从金华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了解到,从7月16日到18日(截至16时),仅3天时间,该中心就接到了19例中暑病人的“120”派车求助,其中,仅7月17日一天,就有8例。金华市区一医院急诊科,近期已经接收了近10例热射病病人。

42.1℃! 男子烈日下劳作后突发热射病

7月16日下午,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烈日下干活后,出现了头晕、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症状,量了体温后,高达42.1℃。

之后,该男子被送往医院救治,医生给予快速降温处理。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傅顺金告诉记者,患者经过治疗后,神志转清,但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需在急诊EICU病房进一步治疗。

傅顺金说,很多人认为热射病就是中暑,没什么可怕的,殊不知,中暑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热射病是最严重的重度中暑类型。患者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以及多器官系统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该院高峰期一天要接诊四五例热射病患者,多数人对这一“隐形杀手”认识不足。

两类人群最危险:

户外劳动者和居家老人

记者了解到,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还有就是“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病例分析显示,在这些病例中,长时间在室外干重体力活者占比较大,但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对热适应差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很多老年人会因为怕冷、怕花钱而不愿意开空调;又因为“运动对身体好”的想法,大热天也要坚持“出门走一走”。相对脆弱的身体加上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引发危险。

这些救命知识要牢记

医生给出专业建议:暑热正盛,要改善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有慢性心血管、肝、肾疾病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从事高温作业;平时可以穿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避免穿着紧身绝缘服装;如果出汗多,要补充适当的盐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品,适当吃点绿豆汤和西瓜。

另外,家里有独居老人的,子女应帮助老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备好防暑降温的药物,劝其减少外出活动。如老人出现不适,要尽快送医就诊。

本报记者 吴越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