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9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社会

一水穿村润古建 红色基因传百年

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溪流穿村而过,滋养出一座兼具红色基因与古村韵味的村落,这便是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的云溪村。这里曾是中共宣平县委早期活动的重要据点,也是“括苍潘氏六族”的聚居地,还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两水汇聚处,稻莲飘香地

云溪村的前世今生,藏在“溪口”这个旧称里。村庄地处坦溪与上江水的汇合之口,两水相拥的地理格局,让“溪口”成为它最初的身份标识。2001年9月,随着行政区域调整,原云华乡驻地的溪口村并入柳城畲族镇,并正式更名为“云溪村”。

云溪村,虽不在国道、省道等主干道旁,却是柳城畲族镇人口较多的村落之一,全村现有1800多人口。这份活力,源于村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中有1000多亩平坦农田,上有大院后水库的保障灌溉,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以前有地种着就不愁吃,我们村里还保存了一口百年古井。”村副书记潘曼华说,现在这些农田多由种粮大户承包种植水稻,延续着村落的农耕传统;而茶叶、莲子则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走进云溪村,只见溪流从村中间穿过,串联起村中的田野与房屋,也让云溪村的“水上龙船”有了依托。每年二月二前后,云溪村不仅在岸上舞龙灯,还在溪里划龙船,热闹的场面吸引来了周边村民乃至外地游客,成为云溪鲜明的文化符号。

辛亥志士的壮歌与早期党组织的微光

走进云溪村,红色记忆是绕不开的篇章。而这份记忆的起点,要从一位从村中走出的革命志士詹蒙说起,他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学生军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在19岁的年纪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892年,詹蒙出生于云溪村。1911年,他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在校期间,他目睹国家危难、清廷腐朽,毅然加入同盟会,并与同学筹建中国同盟会陆军第四中学分部,暗中传播革命思想,积蓄反清力量。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詹蒙热血沸腾,当即参与谋划光复南京城。为加速革命进程、铲除保皇派障碍,他主动请缨前往暗杀时任江南提督的保皇派头目张勋,虽事败未能成功,却展现出以死报国的决心。

南京光复计划受阻后,詹蒙并未退缩,而是率领部分同学星夜驰援武昌。抵达前线后,时任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对这支学生军十分重视,将其改编为南洋混成独立队,任命詹蒙为副队长,令其率部参与作战。11月21日,汉口保卫战打响,詹蒙身先士卒,率领队员冲锋在前。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耳,鲜血瞬间染红衣领,身边战友劝他撤退包扎,他却厉声拒绝,留下“今日死且不暇计,何恤一耳”的敢死绝句,转身再次冲入敌阵。最终,詹蒙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在武昌城头。

1928年,中共浙江省委派宣平籍党员曾志达回宣平开展建党工作,云溪村村民潘思源成为首批入党的革命志士,并在同年10月当选宣平县委执委。在他的发动下,潘四妹、潘仕德、潘富贵等10名村民相继入党,溪口村党支部就此建立,红色火种在溪畔悄悄点燃。

如今,村里的老人仍能断断续续讲述当年党员们秘密活动的故事,而村中的老建筑里,也藏着不少与革命相关的痕迹,它们见证了浙西南地区早期党组织的成长,也让“红色云溪”成为村落的一张名片。

从清代民居到20世纪的影剧院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云溪村的古建筑是时光留下的珍贵遗产。全村目前保留完好的清代建筑有十余幢,均为木砖结构,黑瓦灰墙间透着江南古村的雅致。其中,潘人龙民居与潘氏宗祠最具代表性。

潘人龙民居是清代民居的典型样式,木质梁柱历经百年仍稳固,雕花窗棂虽有磨损,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精巧工艺。潘曼华说,这类民居曾在村中随处可见,上世纪因“空心村”改造与旧房改造政策,不少老房被拆除,如今留存的十几幢,既是村民的生活居所,也是村落历史的“活化石”,部分已纳入文保单位管理。

潘氏宗祠则是“括苍潘氏六族”的精神纽带。据史料记载,唐代时,河北广平人潘谋公(字八元)为避安史之乱,从杭州漾沙坊迁居括苍丁川(今丽水市莲都区丁公村),其三个儿子后分别迁居各地,形成浯溪、上坦、前湾、板坑、溪口(今云溪)、竹洲六支潘氏,即“括苍潘氏六族”。云溪村的潘氏宗祠,便是这一支系的家族祠堂,祠堂内石柱林立,可摆50余桌宴席,是村民举办宗族活动、红白喜事的重要场所。祠堂的石墙上刻有家族迁徙与发展的印记,默默诉说着潘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的历程。

除了家族建筑,村中还有一座特殊的“地标”——云溪影剧院,如今的云溪文化礼堂。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曾是武义县设施最好的影剧院之一,座椅如今还是当初的面貌,每年修缮保养,至今仍能正常使用,可放映电影、举办戏曲演出。

夕阳西下,一缕余晖掠过云溪文化礼堂的屋顶,村落渐渐归于宁静,唯有溪流依旧自北向南流淌,仿佛在轻声诉说,这里的故事,未完待续;这里的风华,仍在续写。

记者 巩长青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