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绝中华志
——浦江北部山区抗战期间办学记
浦江县北部山环水绕,人烟稠密,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宛如恬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日军的入侵,让这里不再太平,学生被迫离开校园。一批文化人士怀揣教育救国之志,挺身而出,克服种种困难,办起小学、中学、简易师范,让琅琅书声在山间响起,让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火种在学生心里扎根……
抗日烽火中,“促进小学”诞生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6月24日,日军分两路包抄浦江县北部的寺前村,读五年级的周矿生逃回周家村。
孩子们失学在家,父母们焦急万分。隔壁大元村的周宗恺(1903—1952)时任义乌县教育局督学,为逃避战火而返乡。见此情景,他决定在原有的“初小”(三年制初级小学的简称,有一至三3个年级)基础上创办“高小”(六年制高级小学的简称,有一至六6个年级)。他奔走呼告,各村士绅大力支持,来自盘洲各村的校董们到处筹集办学资金,村民们纷纷捐款,周家村民愿意免费提供大厅和“义馆书堂”,作为教室和教师寝室。有了这些硬件后,合并盘洲、盘溪、河洲、作新等4所“初小”,创办“浦江县私立促进小学”,简称“促进小学”,供学龄儿童免费学习。该校提出了“三促进”的办学主张:“促进文化普及,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地方进步。”
周宗恺担任校长,浦江县陈良正、富阳县潘望山、义乌县楼德茂等8人担任教师。毕业于省立金华中学(今金华一中)的陈时淇给高年级学生教授历史、地理,给低年级学生教授语文、数学,新中国成立后,他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毕业于黄埔军校15期的潘可堂担任体育教师。一学期后,因师资力量雄厚,声名鹊起。邻近各乡的“高小”毕业生无学可上,家长要他们来此插班复习,周宗恺决定创办补习班。一时间,县内外学子纷纷前来求学。
“简师”复校,“师资摇篮”重新屹立
除了小学,周宗恺还支持创办了“简师”。“简师”是浦江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的简称,这个“师资摇篮”创办于1940年2月,中途因日军入侵停办。
1943年12月8日,“恢复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筹备会”在私立促进小学内召开,推周宗恺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兼设计组长,确定周家周氏宗祠为“简师”复校地点,筹借床300副、凳椅400条。当地村民纷纷把自家的桌凳椅送到“简师”内,令洪士模校长(1900—1983)深为感动。
招生考试在周家周氏宗祠内举行,计划招收两个新生班级,前30名为公费生。当时,大元村周世统跟同村的3个伙伴一起参加考试,他考取第7名。周世统至今珍藏着一份“简师”公函,泛黄的老纸条上字迹清晰可见:
查本届此次招生考试,该生周世统成绩具有享受本校公费生待遇,应向本县县政府取具学生家境清贫证明书……
对周世统来说,“简师”改变了其命运。1944年2月,“简师”在周氏宗祠内复校,促进小学成为其附属小学,即教学实习基地。除了原有学生53名复校,另招一年级新生2个班118名,共5个班,计171人。
“简师”的教学质量好,尤其是美术教育成绩斐然。美术教师张子屏是“简师”的教导主任,是大画家张书旂的堂叔。
另一位美术教师是洪勋,教授木刻画,他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是潘天寿先生的高材生。
周世统还记得,张子屏老师有一次授课时给学生连画3张兰花图做示范,寥寥几笔,生动传神,还经常带领学生去周边写生,领略大美河山。
周世统至今珍藏着自己当年的一幅木刻画习作:画面中间是一座高耸的铁塔,塔身用“七月七日” 四字叠成,警示中国人民要记住“七七事变”。
周世统还珍藏了许多同学的木刻画作品,其中一幅画的是两位头戴防毒面具、背负步枪的抗日战士,在日军的毒气弹爆炸后,坚守阵地。
艰难困苦中,“县中”坚持办学
“简师”成功复校的同时,浦江县县长魏思统与地方士绅发起倡议,在大元村周氏宗祠内筹办“县私立思统战时初中生补习学校”,简称“思统中学”, 毛淳民任校务主任,负责全校校务。1944年6月3日改为浦江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7月8日,魏思统委任毛淳民(1916—1969)为代理校长。
为让沦陷区失学青年有学上,毛淳民殚精竭虑、四处奔波。学校发的“入学须知”写道:“学生入学,必须携带下列物品:扁担一条,麻绳一对,草鞋一双,柴刀一把,并缴纳大豆3斤,干菜5斤,食米180斤……”前4件都是星期天上山砍柴用的。学生没有钱买柴,只好自己上山砍柴。3斤大豆、5斤干菜、食米180斤,是一个学期吃的饭菜。为了能吃到新鲜蔬菜,学生们在路边种些豇豆之类往空中生长、不占地方的蔬菜,因为学校没有土地。
“县中”的教室相当简陋。起初,教室设在村中的宗祠内。后因大梁松动,有倒塌的迹象,便搬到村口路边的关帝庙里上课。在这个三开间的古庙里,左右两侧各办一个班。又过不了多久,因庙宇墙体倒塌,只好迁到村中的大厅去。大厅敞开,没有窗户,一遇雨天,坐在最外面一排的同学边听课边淋雨。晚自习时,寒风刮进来,可以吹灭教室里的全部油灯。为此,有老师号召同学们:“我们要为灯火不被熄灭而奋斗!”
该校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教学用的粉笔是自制的,课桌椅破旧不堪。1947年春季班的班主任黄松谷身材魁梧,每次上国文课,都是站着上课。有一次,他站一会儿后实在吃不消,一屁股坐下去,结果那旧椅子马上破裂。
学生们课余时间没有娱乐活动。每到周一上午的周会,为了调节气氛,毛淳民会吹奏竹箫,箫声悠扬悦耳,一个个陶醉其中,身心愉悦。
尽管学校经费十分紧张,但为了鼓励刻苦学习的学生,毛淳民抽出了一笔基金,奖励凡各科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5%的名额可获得公费生的资格,免交学杂费。
1945年9月19日,因大元周氏宗祠大梁倾圮,“县中”迁到平湖村,借陈氏厅堂及公房一所为校舍,如期上课。搬迁之前,毛淳民召集全校师生在操场上讲话,朗诵自己创作的《住大元村有感》:“零落空衙飞残絮,繁荣行署斗新娥。山中竟日无烽火,尔我如何涕泪多?”学生们听了无不为艰难国运惆怅,誓为建设家园立志好好读书。
如今,在抗战期间倾其全力办学育才的周宗恺、洪士模、毛淳民早已离开人世,但三位大先生如同三座丰碑,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教育救亡、力扶中华的佳话。
(潘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