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之问”叩响监督强音 助推陆港枢纽加快成势
——市人大常委会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专题询问会侧记
杜晓萍 徐浩强
加快建设国际陆港枢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的战略抓手。
中心工作在哪里,人大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2023年12月28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专题询问会,3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7位市人大代表先后抛出了15个问题,12家单位、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
两小时的专题询问在你问我答间,叩响了“人大之问”的监督强音,全力助推我市把“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干成地位。
现场把脉 问出责任答出担当
会场如考场,提问火辣辣。
立足顶层设计,问规划引领、多平台多版块错位发展。立足深化改革,问重大科创平台孵化、“第六港区”落地。立足社会关切,问金义空铁枢纽、市域轨道交通。
部分重点问题如综合交通网络内畅外联,现场更是再三追问:“跨区域断头路怎么打通?”“集疏运体系如何完善?”
15个问题站位高、切口小、问得准、追得深,首先源自代表的专业性。
作为提出全力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一号议案”的领衔代表之一,龚利君非常关注产业。“从调研情况看,急需建设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她向市经信局发问:“重大产业项目谋划布局、整合提升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将采取哪些措施?”
作为企业人大代表,余雅俊聚焦市场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向金华海关、市金融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华监管分局连发三问。“检验检疫和通关一体化方面有何助企惠企政策?”“深化开放经济金融服务改革方面有何进展?”“如何更好服务‘走出去’的企业防范金融风险?”
作为一名“老规划”,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何伟国聚焦规划滞后和“多头”规划犀利点题。
“何伟国委员提出加快金华国际陆港枢纽规划编制、加强部门间规划统筹,非常专业、精准、及时,正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市资规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旭辉直面问题不避讳,用3个“一”、5个“统”概括了下步举措,即构建陆港规划“一本账”、陆港空间“一张图”、联动管控“一条链”,统筹时与势、金义主轴、县(市、区)、“公、铁、空、水”及“港、产、城、贸”,获得了现场好评。
市政府高度重视应询工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应询,开诚布公、实事求是,既有敢于面对问题的真诚态度,又有破解难题的办法思路、推进工作的务实举措。
一问一答间,坚定了改革决心——金华作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12个试点项目全部开工,其中5个已完工,高分通过交通部绩效评估。开放经济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省级试点获批以来,目前取得了全国(全省)首创(首单、首笔)工作30项。
一问一答间,展示了最新进展——2023年12月28日上午,宁波舟山港金义“第六港区”集装箱箱管中心揭牌,标志着金义“第六港区”正式落地。
一问一答间,树立了发展信心——通过项目合作、院企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和方式,打通实验室、车间到货架的转化渠道。2024年力争实施省、市重点制造业项目500个以上,完成制造业投资580亿元,增速10%以上,为打造国际枢纽城提供坚强支撑。
现场提问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回答直面矛盾、务实有力。每个问题限定5分钟回答时间,一旦超时终止作答,确保应询人开门见山,围绕主题多谈实招、多讲举措。
深入调研 察清实情找准症结
专题询问之“专”,体现在主题更加鲜明、重点更加突出、提问更具针对性。面对国际陆港枢纽建设这一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如何找准切入口?功夫在平时。
2023年年初,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将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确定为“一号议案”,10月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了《关于全力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的决定》,12月又召开专题询问会,打出了“专题调研+重大事项决定+专题询问”监督组合拳,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强力助推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全面起势、整体成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人大常委会聚焦聚力“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的时代使命,围绕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组赴郑州、西安等国内陆港枢纽建设先行地和宁波、舟山等省内重要港口学习考察,到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等部门及金义新区、义乌、永康等县(市、区)走访座谈,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为有的放矢开展专题询问打下了坚实基础。
专题询问会既肯定了我市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有新进展、内陆开放有新跃升、体制机制有新突破等阶段性成果,也指出了规划体系有待完善提升、交通枢纽有待联通升级、制度型开放有待先行突破、港产城贸一体化有待深化融合等短板。
正因为调研有深度、问题选得准,专题询问会在推动工作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政府部门展示工作作风和成效的窗口。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没有一个部门、一家单位、一名干部是局外人。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压奋进、实干争先,不断推动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综合测评 持续跟踪督更有效
此次专题询问会,有一个“首次”——会前,市人大常委会首次面向市县“两代表一委员”,开展了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情况的满意度网络测评。会议当天,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共51人,又对应询人表现进行了现场测评。
网络测评与现场测评各占50%,对12家单位、部门评出了履职综合“成绩单”。市科技局、交通运输局、资规局、轨道交通集团获得了80%以上的满意率。部分部门不满意率高低悬殊,低的仅0.1%,高的在20%以上,结果现场通报,让相关应询人“红红脸、出出汗”,进一步认识到部门工作的差距和不足。
推进工作取得实效、推动问题真改实改,是专题询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会议发出的号召铿锵有力——要以本次专题询问为契机,统筹各方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全力助推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为金华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会议提出的对策直切痛点——要加快提升全域共建凝聚力、顶层设计牵引力、枢纽节点竞争力、制度型开放辐射力、产业集群支撑力,迎难攻坚、久久为功。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更注重“果”。作为人大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一环,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更需做实做细。市人大常委会正认真梳理会上提出的意见建议,尽快形成书面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交市政府研究处理。
“会上的提问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政府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市政府各部门的回答,是代表全市作出的庄严承诺。”市政府相关领导现场表态:“我们将梳理问题清单、抓好整改落实,一般性问题立行立改,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问题及时吸纳消化,并跟踪督查、强化考核,对推进不力的严肃问责。我们坚信,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各位代表的关心支持、有力监督下,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途中既有“更上一层楼”的欢欣鼓舞,更有“一山放出一山拦”的艰难困苦。市人大常委会将跟踪问效,精准谋划2024年度监督议题,持续发动人大代表参与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加强有关代表建议的跟踪督办,将监督压力转化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抓好整改落实的工作动力,使人大履职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真正做到让代表满意、让群众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