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香:用坚韧担起家庭的重负
记者 王志坚
“院子里的海棠花开了,非常好看,我等下去折几支回来给你看。”3月28日上午,刘宝香给瘫痪在床的丈夫喂好早饭,又忙着倒水喂药,告诉他外面春色已浓,她干活回来会顺便摘几抹春色与他同赏。
在义乌市苏溪镇杜村,提到刘宝香,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她为人好。作为媳妇,她恪尽孝道,照顾护理精神失常的婆婆25年;作为妻子,她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残疾丈夫38年。
1950年出生的刘宝香,娘家在义乌市后宅街道湖门村,她是家中长女,有四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她自小是个懂事的孩子,早早地成了家里的重要劳动力。
1971年,刘宝香经人介绍嫁到杜村,与傅肃周结为夫妻。嫁到傅家后,原以为日子会比娘家好过些,没想到摆在刘宝香面前的情况却更糟糕。刘宝香的公公患有哮喘病,无法参加劳动。婆婆因两名子女先后夭折导致精神失常,且曾经缠裹过脚,同样无法干农活。此外,家中还有一个年仅7岁的小姑。婚后,刘宝香夫妇育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担全落在夫妻俩肩上。
尽管如此,刘宝香依然对生活充满期待。在外,她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在家,她善待公婆,为减轻公公的咳嗽,她节衣缩食攒钱给公公买止咳药。平时,她还变着法做公婆爱吃的饭菜,自个儿却吃得很随意。
刘宝香没想到的是,1986年的一场意外,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丈夫傅肃周在一次房屋施工中,从高处倒栽葱坠落,倒在地面的沙堆上。
“经过抢救,性命保住了,但下半身不能动弹,当时他才43岁。”说到伤心处,刘宝香不由泪水盈眶。
“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男人是顶梁柱。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哪怕砸锅卖铁,也得想办法治好丈夫的病。”刘宝香四处筹借资金,陪丈夫到上海空军某部医院诊治。从上海回来后,刘宝香又带丈夫到杭州求医。两家医院的医生诊断结果与上海一样,还是建议不开刀手术。当时,刘宝香的女儿才15岁,大儿子13岁,小儿子9岁。从此,这个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她一个人肩上。
1996年,73岁的婆婆走了。“最后三年,她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常常把药品偷偷扔掉,而且大小便失禁。”这三年,刘宝香每天不厌其烦、体贴入微地给婆婆换洗了不知多少次衣服和床垫。伺候婆婆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刘宝香劳心劳力,却无怨无悔。
“无怨无悔尽心伺候公婆25年,相濡以沫护理身残丈夫38年,这样的好女人,真的是提着灯笼都不好找,太不容易了!”说起刘宝香,隔壁的几位老人赞不绝口。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刘宝香一人顶起了傅家的‘整片天’。”杜村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刘宝香嫁到杜村已53年,孝敬公婆、抚养小姑、照料丈夫、拉扯儿女一样都没有怠慢。在与坎坷命运的抗争中,她用孝义守望亲情,用辛勤汗水演绎平凡中的伟大,用最质朴的行动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位成员,甚至周边邻里,让孝德家风成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