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薄读厚,又由厚读薄
父女俩花六年深读《西游记》
记者 卢嘉乐
《西游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跌宕起伏的故事,鲜活有趣的文字,使它成为四大名著中最被大家熟知的,几乎影响着每个人的童年。在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妇联主办、市新闻传媒中心承办的“我与爸妈共读一本书”短视频大赛第二季的投稿视频中,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6)班的张若渝和爸爸一起讲述了二人花6年时间,将《西游记》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的故事。
把《西游记》由薄读厚
张若渝对《西游记》的痴迷可以说是从父亲那里传承的。张若渝的爸爸张志刚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当时写的毕业论文就与《西游记》相关。
“《西游记》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孩子愿意读,我们就花费6年时间,带着她共同阅读。”在投稿视频的开头,张志刚这样介绍。
仅仅一本《西游记》能读6年,都读什么?对张若渝父女来说,“西游”的世界可太大了。张志刚收集了各种能收集到的和西游记相关的书籍,如百家汇评本、张书绅绘图版、蒙古说唱版、英文版等。
张志刚是内蒙古人,《说唱西游记》对他来说是其中很特别的一本。在蒙古族,一些艺人把经典文学作品,如 《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编译成蒙古语说唱,通过在牧民中口口相传,将故事传承。“这本《说唱西游记》虽然是用汉语写的,但其中夹杂着一些蒙古的俗语,我正好可以给女儿解释其中的意思。”
张若渝最喜欢阅读的是日本作家陈舜臣的《新西游记》。陈舜臣上世纪70年代来到中国,沿着《西游记》中人物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将游记与《西游记》相结合,呈现给读者真实人物与虚构角色之间的交替变化。
如果要推荐一版最适合孩子阅读的西游相关书籍,张志刚选的是六神磊磊写的《为孩子解答〈西游记〉里的不解之谜》。这是六神磊磊专为孩子打造的《西游记》,全书图文并茂,每个不解之谜都藏着天文地理、文史典故。比如猪八戒为什么叫做“八戒”,天蓬元帅为什么被贬下凡间,六神磊磊围绕《西游记》章节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还对生僻字进行拼音标注,不仅能让孩子对《西游记》产生兴趣,还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为了鼓励孩子阅读《西游记》,张志刚还参与编写《西游补》。《西游补》是明末清初小说家董说为《西游记》创作的续书,故事借孙悟空在幻境中的见闻和行事,以强烈的感情,谴责明末社会的种种弊端,构思奇特,语言诙谐,讽刺性强,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起来会有些困难。张志刚对《西游补》进行旁批点注,引导学生更有方法地进行阅读。
再把《西游记》由厚读薄
在张志刚看来,《西游记》是一本特别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它以幻想创造出奇异的神魔世界,读来让人匪夷所思,又趣味横生,欲罢不能。通过阅读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感受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的艰险,体会各个人物(或者妖魔)的性格、特征与命运。
“大闹天宫让孙悟空大显神威,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无能为力,比如跳不出‘如来佛祖荷叶般大小的手掌’,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这些都是他无能为力的表现。虽然神通广大,但也不可以为所欲为,这就是《西游记》告诉我们的道理。”“此外,他还有一些弱点呢。我发现他很粗心,没有留意到天上砸下来的太上老君的金刚镯,后来青牛怪下凡,他还是三番五次被金刚镯套去了兵器,一点都不吸取教训。”在阅读过程中,张若渝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妙想,也会找到人物不同一面的性格。当她阅读到《大闹天宫》这一章节时,发现文中写道:“只是风搅着烟来,把一双煼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才发现原来孙悟空看似厉害的火眼金睛,得来并不容易。
每当张若渝提出疑问,张志刚就会和她一起去书里找寻答案,如果找不到就去网上搜索,看看人家怎么说。父女俩在一遍遍的阅读中,不断发挥想象力,不断探讨,将这一经典名著越读越薄。
由《西游记》打开阅读大门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游记》成了张若渝打开阅读世界大门的那把钥匙。张志刚形容女儿像是内心深处有某种开关,只要打开后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对张若渝来说,阅读就如同吃饭喝水,平常又重要。她几乎每天都要读书,书读一半不舍得折,就拿书签夹住,第二天接着看。
除了《西游记》,张若渝还爱看《红楼梦》。最早,张志刚给她买了本《千图版红楼梦》的连环画,张若渝越看越有兴趣,就自己去翻原著阅读,尽管《红楼梦》的原著体量巨大、文字艰涩,当时还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她依旧看得津津有味。在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张志刚还会和她一起背诵《红楼梦》中的诗词,一起解读判词和人物命运的关联。
当问及女儿都喜欢看哪些书时,张志刚竟一时答不上来。“太多了,好像只要是书她都爱看,看完一本就换下一本。”
张志刚作为孩子阅读的引路人,他的支持和陪伴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为张若渝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更是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与她一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引导她深入探索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