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急诊绿色通道 优化完善流程制度
横店医院“急先锋”筑牢生命防线
记者 陈启宇 通讯员 李海燕
“嘀嘟!嘀嘟!嘀嘟!”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将担架平稳抬进急诊,并立刻实施救援……这是医院急诊室中常见的一幕。
从朝阳微露到暮夜星光,急诊科作为急重症患者来医院就诊的前沿阵地,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地方,这里担负着各种急危重症救治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工作,是和时间赛跑、守护生命的第一道关口。
近年来,东阳市横店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开辟急诊绿色通道,优化完善急诊流程、制度,提升急诊队伍业务能力,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24小时守护生命健康
3月29日上午,在东阳市横店医院急诊大厅,前来就诊的患者着实不少,急诊科医护人员格外忙碌。急诊科主任虞振委一边询问着患者病情,一边快速记录病历。突然,120警报声响起,他又一刻不停地重新投入“战斗”。这是虞振委工作中普通的一天,也是急诊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他们24小时轮班备勤,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人员的使命与担当。
不久前一天夜里,家住横店镇上西村的75岁钱大爷在与人争吵后,服下约500毫升敌敌畏,半小时后被人发现,送至该院急诊科抢救。
“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药,轻度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瞳孔缩小等症状;中度中毒会出现分泌物增多、肌肉颤抖、肌麻痹、肌无力等肌肉症状;重度中毒则会出现呼吸衰竭、心脏功能衰竭、意识障碍等,并危及生命。”当晚值班医生万里扬立即为其实施洗胃解毒抢救,并呼叫虞振委前来会诊。
洗胃过程中,发现患者呼吸微弱,医护人员立即为其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经积极抢救病人神志逐渐转清。
这边正在紧张实施农药中毒病人抢救,另一边,急救车又接来了一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病人。
该病人原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当天晚上胸闷气急,不能平卧,伴大汗淋漓,送医院检查发现双肺布满干湿罗音。医护人员立即为其实施吸氧解痉平喘等治疗。通过治疗,该患者相关症状得到缓解。
“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多是受到了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并且会导致病情反复、急性发作。”万里扬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可以通过氧疗、抗炎、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激素等方式治疗,有关患者出现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为患者挤出更多抢救时间
如何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是急诊科一直以来面临的核心问题。为确保急诊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横店医院精心统筹功能单元,规范急诊流程,为患者挤出更多抢救时间。
“多亏医护人员及时救治,把我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小徐今年20岁,2个月前因为一次车祸,他被送至该院急诊科抢救。
事发当天,小徐骑摩托车与一辆汽车相撞。小徐当场倒地,神志不清数分钟。清醒后,他发现自己左侧肩部疼痛。半小时后,小徐被救护车送至横店医院急诊科,在随后检查中,医护人员发现其脾脏出血破裂,同时存在颈椎骨、锁骨、掌骨等多处骨折。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分析,患者腹腔内有出血、心率快、血压低,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手术。
该院立即为小徐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火速启动急诊手术,由于流程顺畅,整台手术启动过程不超过半小时,经急诊手术,小徐脱离生命危险,最终康复出院。
据了解,患者在来医院途中,救护车上随车医生会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并将患者信息传至医院,做到轻症在当场救治,复杂病症返回医院救治,实现“呼叫即急救,上车即入院”。
针对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等生命垂危者,横店医院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病人一旦进入绿色通道,便实行“二先二后”的规定,即先救治处置,后挂号交款;先入院抢救,后交款办手续。
此外,对交通事故伤者抢救治疗,该院还实行“先抢救、先诊疗、先住院、免挂号、后办手续”的“三先一免一后”快速救治机制。
“对急诊患者来说,节省的一分一秒都是救命的黄金时间。”虞振委说。
多学科联动抢夺救治“黄金期”
复合伤患者伤后1小时是救治的关键时间窗,被称为创伤救治的“黄金1小时”。创伤患者若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极大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横店医院组织急诊、麻醉科、大外科系统各科室,成立多发伤救治小组,让各专业医师和护士同时进行快速病情评估和早期复苏,缩短诊治时间,在救治多发伤的初期“与死神赛跑”,最大程度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
在小徐抢救时,急诊医生在发现患者为多发伤后,第一时间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多发伤患者特点为伤势重、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常伴有大出血、休克和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常常危及生命。
由于多发伤的病情特点,除立即予以生命支持外,往往需多学科共同参与抢救。急诊科主任统一指挥,各科医师通力合作与急诊护士密切配合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应专科接到急会诊请求,会在5分钟内到达,并在本学科范围内提出施救方案。
“需多个专科同时紧急处理时,按‘生命第一’原则,先后进行处置,一般按活动出血、颅脑外伤、实质脏器损伤、空腔脏器伤、四肢骨骼顺序处理,必要时多学科同步进行抢救。”该院多发伤救治小组组长郭钢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