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以“一子落”推动“满盘活”

我市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加快起势

记者 叶永永

4月25日,华东国际联运港内,货车往来频繁,叉车不停地卸货装货;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内,各项基础设施正在抓紧建设。两地忙碌的场景彰显出金华全力打造国际陆港枢纽的强劲脉动。

今年是我市迈向再创辉煌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的突破成势之年。当前,全市上下正摆开阵势、擂鼓出征,实干快干、乘势而上,全面掀起国际陆港枢纽建设热潮。

完善设施建设

增强核心功能

近年来,我市聚力陆港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国际枢纽城的核心功能,一批国际陆港标志性项目取得突破。

昨日,位于华东国际联运港二期项目内,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中铝有色金属供应链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全力以赴抢进度,目前两项目已分别完成总体形象进度的65%和68%。

作为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中的“两核”之一,华东国际联运港建设已初具规模。一期已建成运营,成为中欧(义新欧)班列金东平台和义甬舟海铁联运班列起运地;二期普洛斯国际物流园已交付使用,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竣工验收,铁路快运物流项目等加快建设。

华东国际联运港三期项目杨梅塘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纳入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已在去年开工,进入实质性建设新阶段。该工程总投资约257亿元,是金华有史以来地方投资最大的单体铁路项目,改造后将使金华的铁路运能大幅提升,为华东国际联运港扩能提级提供新空间。

围绕陆港,我市聚焦综合交通,不断优化铁路(轨道)网、加密公路网、强化内河水运网,民航运输、“公铁水空”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网正逐渐成形。今年一季度,我市综合交通完成投资111.3亿元,同比增长37.1%,实现总量、增速“双突破”,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拓展开放通道

织密外贸网络

按照“东联西进北上南出”的开放布局,我市不断强化陆海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和高效衔接,加快构建东西双向互济、南北畅通衔接、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地处浙江之心,金华成为义新欧、义甬舟对外开放大通道的策源地。

为提升陆港西向“依陆出境”能力,我市不断加大中欧班列改革创新力度,创新“双平台”运营机制,开展铁路提(运)单物权化改革试点,探索铁路口岸集拼监管模式,并通过开辟新线路、建立分拨中心等,不断扩大班列“朋友圈”。目前,金华中欧班列增至24条线路,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到达境外站点100个以上,运量稳居全国第三。

今年初,宁波舟山港金义“第六港区”海铁联运全程提单启运港退税专列首发,这趟海铁联运专列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本地化服务,不仅可以签发以金华南站作为始发站的全程提单,还可享受本地海关服务和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

这是我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双循环”发展,不断加深与宁波舟山港合作的缩影。随着金义“第六港区”建设的加快,以及“启运港退税”“抵港直装”等便利化海关监管模式的深化应用,我市陆港东向“依港出海”效能快速提升。

去年,金华海铁联运班列运输集装箱32.1万标箱,同比增长5.2%。今年一季度,海铁联运班列运输集装箱8.12万标箱,同比增长约15.2%,全年海铁联运班列集装箱运输量有望突破35万标箱。

港产城贸融合 推动经济提质

目前,我市正以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为契机,加快提升“陆港+产业”经济动能,大力推进“陆港+城市”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提质。

金华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起点,金义新区则是金华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主战场、主平台。近日,在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施工现场,各项设计施工环节交织互融、齐头并进。

作为我市集中力量打造的高能级科创智造平台,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项目主要承担科创研发、高端智造等功能。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环湖路、白雅线等七条主干道基本贯通,智创智造、学研智库等三大配套设施提前结顶。

创新平台是推动科学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高效聚集运筹创新资源、催生创新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引擎,以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市不断推进十大制造业平台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加快发展枢纽型现代制造业,推动纺织、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提升,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芯光电、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港产融合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

如今,伴随着一批科创智造平台的建成,加之高铁、机场双枢纽驱动,自贸区、综保区双平台叠加,以及金华理工学院、金华技师学院、龙芯智慧产业园、纽顿新能源等重大项目的集聚,一幅产城融合的和美画卷正在金华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