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医集团麻醉科
台前幕后的“醉”美守护者
记者 戴伟文
“放轻松,别紧张,睡一觉就好了!”
无影灯亮起,在手术器械的碰撞声中,在监护仪器“滴滴”的节奏声中,一台台手术紧张有序地进行。对于手术的成功,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外科医生的技术,往往忽略了在一旁全程守护的“幕后英雄”——麻醉医生。
在现代医学中,麻醉医生的工作早已不仅仅是打一针、睡一觉这么简单,他们是患者术前的“心理疏导员”和术中的“疼痛消除员”,更是手术成功开展的“安全护航员”。金华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医护团队就是这样一群“醉”美守护者。
敬佑生命 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
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麻醉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术前,麻醉医生要访视,全面了解和评估病人病情,制定最佳麻醉方案;术中,麻醉医生需要监测的指标高达20余项,包括对呼吸、循环、失血量、氧饱和度、凝血功能等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护,第一时间发现变化并及时处理,以保证手术医生心无旁骛地完成高质量的手术;术后,麻醉医生需调整药物让患者恢复生命体征,待患者苏醒后,继续监测半小时左右再将其送回病房。
除了掌握日常麻醉技能,麻醉医生还肩负着医院内重大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例如,主动脉夹层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一旦发病极其凶险,需要尽快手术。手术需要通过体外循环将人体温度降到25℃,在患者心跳与血液循环功能暂停的前提下开展。这就要求麻醉过程必须非常平稳,因为血压和心率的突然波动都会导致严重的不可逆后果。在这场生死竞速中,麻醉医生的角色十分关键,是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手术过程瞬息万变,麻醉医生不仅要具备内外科围术期急救技能,更需要果断决策,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快速维持住患者生命体征,给手术创造更多治疗机会。曾有一名70多岁的患者在膀胱肿瘤电切手术过程中心跳骤停。麻醉医生立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措施,整整持续72分钟后,病人心跳恢复。还有一名19岁的男子因严重车祸导致肾脏、肝脏、肠系膜动脉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外科手术团队争分夺秒止住病人腹腔内出血,麻醉医生通过自体血液回收同步进行输血,病人的血压和心率逐渐回归平稳。整个抢救过程输血总量高达2.2万毫升,等于全身血液换了5遍。在外科、麻醉科、ICU等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下,病人最终转危为安。“作为麻醉医生,通过高质量的急救措施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感到特别自豪。”麻醉科主任蓝志坚告诉记者。
使命在肩 舒适化医疗提升就医体验
近年来,金华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发展迅速,不但是各手术科室的安全保障科室,更是现代舒适化医疗的主导科室,在手术安全保障、危重患者抢救、围术期医学、无痛内镜检查、无痛分娩、无痛人流等各种无痛诊疗技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引领全市麻醉专业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各项工作均走在省内前列。2023年,科室完成手术麻醉、无痛诊疗量达70292例。随着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逐渐普及,手术室外麻醉实现大幅增长,2023年同比上年增长21.73%。无痛胃肠镜检查是胃肠道早癌筛查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现在麻醉科每天要保障院内200多台手术、100多例无痛诊疗的安全运行,工作任务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
科室紧盯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挑战、创新医疗技术,尤其在急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救治、ECMO治疗、疼痛治疗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以疼痛治疗为例,麻醉医生掌握精湛的神经组织技术,针对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等较为顽固的疼痛症,通过介入治疗,显著缓解慢性疼痛的发生,提高病人免疫力。此外,在睡眠治疗、难治性耳聋耳鸣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人才是激发学科发展的强劲引擎,科室现有麻醉医生93名,其中高级职称26名、博士1名,麻醉护士16名。蓝志坚现任浙江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会长,在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团队注重科研创新发展,目前有科研课题15项、GCP项目3项,完成与邵逸夫医院横向课题1项,今年新增课题4项。
下一步,麻醉科将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麻醉医疗服务水平与科研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专科辐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学科从安全麻醉向学术麻醉、人文麻醉方向发展,为助力舒适化医疗服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