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深读

文章导航

五百滩传说里蕴藏的金华往事

20世纪80年代五百滩发洪水的情景

来自陈月林家庭影集

记者 金璐/文 楼冀阳 王志金/摄 黄露/图

老金华有很多传说,五百滩和南市街,也有不少传说故事。

所谓传说,通常指的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或某地的叙述或解释。这些叙述往往基于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或地方特色,但其中可能掺杂了夸张、虚构或神话化的元素。

五百滩的老人们口耳相传下来的故事似乎有些荒诞不经,然而在剥离了虚构色彩之后,也可以瞥见一些历史的影子。

1 传说:金华酥饼

始于南市街

以前五百滩上有一条南市街。据说,程咬金非吃不可的金华酥饼就出自南市街人之手。

相传隋朝时,南市街一个叫李春林的人在小码头开了一家酥饼店,生意不太好。有一天,酥饼没卖完,徒弟忘记将酥饼从炉灶中取出,致使酥饼在炉灶里“睡”了一夜。

第二天,在附近安营扎寨的程咬金来到李春林店里买酥饼,徒弟害怕李春林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将过夜酥饼卖给程咬金,没想到程咬金非常喜欢,吃后念念不忘。不久,他派人来买这种一捏就碎的酥饼,李春林说没有。程咬金勃然大怒,拎着两把斧子赶了过来:“你这个店想不想开了?前两天我还买到过这种酥饼,今天怎么就没有了?”

李春林战战兢兢,询问徒弟,那个徒弟道出了原委。李春林松了一口气,当即停止对外营业。第二天,隔夜酥饼出炉,流传至今的金华酥饼就这样登台亮相。

考证:程咬金做饼还是吃饼?

在之前的传说版本中,程咬金就是那个做饼的师傅,而在上面这个传说中,程咬金以食客角色出现,提供了金华酥饼起源的另一种版本。

程咬金在中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至今广为流传。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其传记。

《旧唐书》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也就是说,后来名为“程知节”的程咬金,少年时就有骁勇的名声,而他最擅长的武器,并非传说中的斧头,而是在战阵中能发挥大作用的马槊。

程咬金的生平在新旧唐书中的大概内容是,在隋炀帝大业年间,程咬金招募了数百名壮士共同保护家乡,后来依附李密,李密败,投靠王世充,后又背王世充降唐,李世民授予他“秦王府左三统军”的职位,之后又靠军功封为宿国公,担任过廉州刺史、太子右卫率、右卫大将军、泸州都督、普州刺史、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岐州刺史等职位,被封为卢国公,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去世。

在《新唐书》关于李元吉的叙述中,把程咬金称为“秦王府之骁将”,可见他是李世民手下重要将领,而且以武艺高强著称;而从《旧唐书》中关于玄武门事变的相关描述看,程咬金在该事件中是位重要人物,不但参与了最重要的战斗,而且在事前曾经劝说李世民:“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在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这件事上起了重要作用。

程咬金降唐之后的履历非常清楚,那么,假如他曾经来到金华,只能是这之前的事情。无论是依附李密,还是投靠王世充,都不太可能到金华来安营扎寨。那么,两种传说中,还是程咬金流落金华做饼为生的说法,可信度更高一点。

2 传说:白娘殿里供奉白娘

在五百滩上,曾经有一处地名叫白娘殿巷。相传白娘殿巷因为白娘殿而得名,白娘殿供奉的是“白娘”。

考证:迎龙灯从白娘殿出发

《金华市地名志》记载:白娘殿巷南起龙渎路,北至南市街金郊加工厂,宽5.5米,长32米,门牌号1~18号,混凝土路面。

对于五百滩的老居民来说,白娘殿巷是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但白娘殿就没多少人知道了。据今年82岁的南市小区居民王金水说,他小时候还看到过白娘殿里的白娘塑像,是一个穿白衣服的美貌女子。

在王金水听到的传说里,白娘是明代一位公主(据说是朱元璋的孙女)。有一年大旱,老百姓苦不堪言,白娘就去东海龙宫向龙王祈求,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甘霖,老百姓感念她的恩德,为她建了白娘殿。

而金华本土文化研究者陈国友了解到的传说是,白娘就是用尾巴甩出龙渎河的那条孽龙的母亲,那条孽龙是金华的一个小伙子所化,他原本外出学本领想要除暴安良,为父报仇,却被恶龙欺骗,化身为龙,在婺江上兴风作浪,祸害百姓,被他的母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此改邪归正,造福于民。当地百姓感念这位正直善良的母亲,特建了一座白娘殿。

无论哪一种传说,百姓祭拜白娘,都是希望她能保佑风调雨顺,江无洪水,田有丰粮。

王金水说,古代传下来的白娘殿,在日军入侵金华时已经被毁,他见到的白娘殿是后来重建的,据他的长辈说,规模没原先大,建筑也没原先漂亮。他见过的白娘殿有前殿和后殿,还有天井,四五间屋子。后来,南市初级小学办在了白娘殿,每个年级两个班,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建了校园才迁出。

正月十六迎龙灯,是许多南市街人的共同回忆。王金水说,南市街的龙头,平时就寄放在白娘殿;南市街人每年迎龙灯,从白娘殿出发,最后再回到白娘殿;当时龙灯最多有500桥,少一点也有200多桥。陈国友则了解到,白娘殿的龙头地位很高,周边四乡的龙灯在出巡以前都要来祭拜,因此一条狭小的弄堂经常挤得水泄不通。

3 传说:五百滩上有座永镇浮图

相传五百滩上原本有一座古塔,名叫永镇浮图。传说由于南市街一带时常被淹,百姓遭灾,在明朝时就建了一座塔来镇水,取名永镇浮图。

考证: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毁于清代

浮图,也称“浮屠”“佛图”,也就是塔。

今年73岁的婺江渔民陈月林说,他知道五百滩上曾经有一座塔,这事情是在婺江上打了一辈子鱼的父亲告诉他的,小时候他还在河滩上捡到过特大砖头,有四五十厘米长、三四十厘米宽,父亲说这就是那座塔留下来的。这砖头他捡回家在院子里放了很久,可惜只有一两块,派不上用场,后来就不知到哪里去了。

据有关资料,金华城在清朝以前共有四座古塔,分别为密印寺塔(即万佛塔)、万寿塔、开元寺塔、永镇浮图。

在1988年7月3日《金华日报》4版刊登的《金华的古塔》一文中,金华市文保所文博研究员蒋金治说,永镇浮图在南市街五百滩处,由明代万历年间金华知县熊鸣主持修建,是一座龙口风水塔,用来镇水降灾。不过在清代,它还是被洪水冲走了。

据《金华市水利志》第一章“水旱灾害”中记载:“嘉庆五年,金华府各县大雨。金华六月二十三日大雨三日,山崩蜃出,漂田庐丁口无算,道远门外永镇浮图倾,时民避水其上尽毙。”

其中明确提到,永镇浮图曾在金华城的道远门外,毁于清朝嘉庆五年(1800)夏天的一场大洪水。当时的场景非常惨烈,许多老百姓发现洪水来了,就到永镇浮图这个高层建筑上躲避,但因为水势太大,塔身倾倒,躲在上面的老百姓都淹死了。

永镇浮图为镇水而建,却毁于洪水,听起来简直就是个荒谬的故事。在蒙昧的时代,人们总是想要依靠神明的力量来趋吉避凶,但真正能够镇住洪水的,唯有科学指导下的水利建设。自从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的江堤建成,燕尾洲和五百滩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之后,“发洪水”悄然淡出金华人的生活。

4 传说:陈友谅部将在婺江打鱼为生

相传元末陈友谅曾与朱元璋争霸。陈友谅失利后,一些部将被罚为水上九姓,在婺江以打鱼为业。明末禁令缓解后,流落于五百滩一带。

考证:婺江渔民四户姓陈

一户姓施

陈月林说,父亲告诉他,他家是九姓渔民的后裔,祖先世世代代吃的都是水上饭。他的曾祖父原先驾船从事货运,经常运货到金华;父亲一辈由政府倡导上岸居住,就定居在了金华,后来水运生意不好做,便改成打鱼为生。那时,与陈月林一起在婺江打鱼的渔民共有5户,其中4户姓陈,彼此都是亲戚;另一户姓施。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朱海滨在《九姓渔民来源探析》一文中说,他找到的最早言及浙江九姓渔民来源的史料,是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严州府淳安县博学鸿词科进士方楘如所作的《百五岁老妪》。该文写道:“渔舟凡九姓,男来女往,世婚媾如朱陈村。相传故陈友谅水军也。友谅败死,水军散走东下,其后杂隶衢、婺、严三郡,为舟师所隶之。”

按照该说法,九姓渔民本是元末陈友谅的水军,陈友谅失败后,他们移居到浙江上八府的严州、衢州、金华三府水域,受隶于当地水军。文中用了“相传”二字,说明来源于民间传说。

朱海滨所做的田野调查发现,九姓渔民虽以建德为中心,但其活动范围遍及钱塘江上中下游,溯流而上可达江山、常山、兰溪、金华,顺流而下可达杭州城外。

文中举出的另一条有关金华境内九姓渔民活动的证据是,民国兰溪县长余名铨在呈报兰溪县内九姓渔民姓氏人口时,列出了调查所得的具体姓氏:除了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等九姓外,还有江、唐、胡、徐、施、季、潘、鲁、方、张、王、吴、越、金、黄、郎、郑等姓氏。由此可见,直到民国期间,在兰溪一带活动的九姓渔民仍然人数众多。那么,为何“九姓”并不止9个姓氏呢?民国时期的历史学者傅衣凌认为:“九姓并不指九个姓氏,犹如古代的百越之类,而为一种古代氏姓名称的残留。”

朱海滨认为,九姓渔民是陈友谅部将后裔的说法并不可信。《明史·陈友谅传》说,陈友谅生前虽是朱元璋的劲敌,但在其失败后,朱元璋并没有对其家族或重要将领进行灭族或贬谪,反而把陈友谅的父亲、弟弟、儿子都封为王侯,对其家属和部将都十分优待。而且,这种说法不见于清中叶以前的文献记载;就历史规律来看,政府的号令也不能持续这么久。清乾隆年间,朝廷曾下文准许九姓渔民改业,而且允许其子孙参加科举考试,但只有少数九姓渔民听从,大多对此反应冷淡,依然故我。

朱海滨的考证结论是,九姓渔民源于疍民,是远古时期百越族的后代。陈友谅部将后裔传说的来源,可能与明代把九姓渔民列入渔户并收税有关,九姓渔民因此对朱元璋产生敌意,便把自己说成是朱元璋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