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如一日 “分店”遍永康
郎远洋与“雷锋广场”的故事
记者 于兴勇 实习生 刘润旻
自2016年,共青团永康市委员会发起“雷锋广场”志愿服务项目以来,郎远洋9年如一日参与其中,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分店”概念,将“雷锋广场”模式复制到更多乡镇。他的行动激发了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为社会增添了更多的温暖和正能量。
一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郎远洋的志愿服务始于2003年,那时他在贵州创业,资助孩子们购买新华字典。2012年,回到永康的他加入“义工团”,继续公益之路。当时他去敬老院比较多,老人们对发型要求不多,只要清爽干净就行。“我每天在家推南瓜,推熟练了开始给老人推光头,逐渐学会板寸,现在什么发型都不在话下。”郎远洋一脸骄傲,“我随身备有工具,走到哪,理到哪。”2015年郎远洋荣获省优秀志愿工作者称号。
2016年3月,郎远洋在永康龙川公园发起“雷锋广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便民服务。起因是他了解到很多人表示“想做志愿活动没地方去”。9年时间,从最初的20人小团体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人大组织。目前,永康城乡已成立13个“雷锋广场”,每个点都有人负责,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一众队友给予坚守的信心
2016年6月,开展第三次活动的时候,现场已经人满为患。“这么好的活动,以后还有吗?”面对群众的持续热情,郎远洋承诺:“我们一定会继续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避免“群众累,志愿者累”,他采纳了在更多地点设立服务点的建议,并制订了三个关键条件:人流密集、基础设施完备、易于召集志愿者。他采用“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通过“传帮带”模式,逐步发展志愿事业。“我很感谢志愿者们。”郎远洋说,“当时在群里探讨解决方案,内蒙古姑娘敖琳自告奋勇的一句‘我来!’,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郎远洋表示,一路走来也很感谢一些社会人士,比如大世界家电老总陈秀强,至今他们都没见过面,但是当时郎远洋联系到陈秀强,表示志愿活动服务中心缺少大家电维修的专业人员,陈秀强二话不说派遣人员。还有喜气扬扬门业老板吕超帅,当时“雷锋广场”缺少帐篷,由于经费缺少,郎远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没想到对方马上捐助20顶。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郎远洋被人叫“铁公鸡”,桌椅、帐篷用到不能用了才换。郎远洋笑着表示:“能省就省,说我什么都行,只要志愿服务开展下去。”
一份感动来自受助老人
9年来,“雷锋广场”的志愿活动赢得了众多群众的积极响应,有这样一段经历让郎远洋记忆犹新。有一次在紫薇园的“雷锋广场”,一名老人吃力地扛着一个旧电风扇来到服务点。郎远洋注意到电风扇的样式非常古老,在场的志愿者也都感到稀奇。
老人解释说:“这个电风扇是老伴当年的嫁妆。现在虽然用上了空调,但我对这个老物件有着特别的情感。我跑了很多地方想修好它,但都说修不了。这次,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服务点的两名电工志愿者,满永康跑,最终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找到了所需的配件。经过一番努力,电风扇终于重新转动起来。
“我将继续前行,”郎远洋坚定地说,“希望我的行动能够激发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一起为社会增添更多的温暖和正能量。”
郎远洋的话,不仅仅是承诺,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的故事,如同春风化雨,让善意和爱心在丽州大地上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