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又到乌饭飘香时

赵依群 文/摄

每年立夏前后,江南一带就有吃乌饭的习俗,尤以江浙为甚。浙江的杭州、金华等地都有乌饭节。

婺城区汤溪镇鸽坞塔村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盛大歌会,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并且以特色吃食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故“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婺城区罗埠镇,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纪念隆兴老爷生日庙会,兴吃乌饭,称乌饭会,有“四月初八,乌饭叠塔”之说,5月15日,今年的乌饭会将如期而至。

对乌饭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是道家的养生食物,也是道家斋日的饵食。唐代陆龟蒙在《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寄袭美》一诗中就有描述:“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

乌饭树,学名南烛,别名染菽、乌饭草、青精草,所以乌饭也叫青精饭,唐代杜甫《赠李白》诗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可见民间也认为乌饭可养生美颜。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此外,宋人也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吃青精饭。宋代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南烛木冬夏常青,取其叶,捣碎,渍米为饭,染成绀青之色,日进一合,可以延年……今上巳青饭。”元代诗词中开始可见在寒食节吃青精饭的诗句。吕诚《寒食漫兴书所见三首》:“加餐未厌青精饭,烂煮那无白石羊。”戴表元《寒食》:“寒食清明却过了,故乡风物只依然。穷中有客分青饭,乱后谁坟挂白钱。”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流传的是畲族英雄雷万兴的故事。汤溪镇鸽坞塔畲族村演绎的就是畲族的传承。罗埠镇四月初八庙会的乌饭节,则由隆兴老爷的民间传说而来。传说有一年罗埠发大水,隆兴殿里守夜的斋公半夜起来小解,发现大殿里面空荡荡的,隆兴老爷和菩萨也不见了。原来隆兴老爷和殿里的其他菩萨在开沟排水呢!第二天洪水退了,为了报恩,当地百姓在四月初八隆兴老爷生日这天举行庙会,敬神娱神,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据说“四月初八吃乌饭,苍蝇蚊虫弗会叮”就是隆兴老爷托梦说的。于是在这一天吃乌饭的习俗,就传承下来了。

这些传说和故事都反映了中国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民对孝道、英雄主义与自然的尊崇。

乌饭树的根、叶、果实均可入药。宋代《开宝本草》记载:“枝叶味苦平,无毒,止泻,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令人不饥,变白去老。”乌饭树的叶在四五月份取其嫩叶为最佳,将树叶捣汁染米蒸熟即是乌饭。

乌饭树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果实是浆果,与蓝莓长得很像,但味道比蓝莓逊色。用乌饭籽泡白酒,色泽鲜艳,可与红葡萄酒媲美。

乌米的制作,北宋《嘉祐本草》中有详细描述:“取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正黑如瑿珠,袋盛之,可适远方,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取汁炊饭,名乌饭,亦名乌草,亦名牛筋,言食之如牛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