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留守老妇成农村劳力市场香饽饽

田间打短工 门口赚小钱

记者 唐旭昱 文/摄

凌晨4时多,吴金香就醒了。她要步行半个小时到古塘村干活,那边早晨6时开工。出发前,她吃完早饭,还要准备午饭。

到达田间是凌晨5时45分,已有两三个老人在了。老板黄震对此并不意外,对于家门口的活,老人们总是很积极的。

黄震是磐安人,去年兰溪水亭乡招商引资,他流转了当地近200亩土地,种植贝母和元胡。黄震选择水亭,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土壤合适,二是有足够的劳动力。

当地上了年纪的留守妇女,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力。她们熟谙农事,随叫随到,靠在家门口打短工增收。有老人说:“反正在地里干了一辈子农活,有这个赚钱的机会,当然要来。”

年龄普遍超60岁 工资日结最喜欢

贝母是去年9月种下的,今年5月开始采收,为期2个月。种贝母的时候,吴金香也在。“现在地里的活,多数是女人们来干,不需要出大的力气,工钱也合适,种地的老板也愿意雇我们。”吴金香今年76岁,水亭乡金印村人。

前几日天气好,正是采收贝母的好时候。不过,对于干活的人来说,已经有些热。黄震介绍,8个人一天差不多能挖一亩,一亩的正常产量在1吨左右。多的时候,田里有四五十个人干活。一天的工作时长是11个小时,早晨6时到上午11时,中午12时到傍晚6时。

贝母田里,妇女们头戴帽子,弯着腰,戴着手套用发来的工具一点点挖。小板凳和身前的桶是各自家里带来的。她们几乎都穿着长袖,除了防晒,也防蚊虫。脚上穿的是雨靴,虽然闷热,但回家后清洗方便。

“我这边从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基本找附近村的妇女完成,她们踏实、心细,活干得也好。”黄震说,一天的工钱是100元,当天干完活后就发。日结,是她们最喜欢的。

田里干活的妇女们,年龄最小的也已60岁。塘上自然村的徐小平今年60岁,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黄震地里的活,从播种环节她就一直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通过流转向大户集中,一大批种植大户脱颖而出。农忙时节,他们急需大量劳动力,像徐小平这样的农村妇女就形成了一个群体,被称为“田间短工”。她们忙完自家农活后,到周边乡村为种植大户打短工。

没有农活的时候,徐小平就在家做来料加工。“但是,来料加工的钱没有地里干活挣得多。”徐小平说:“女儿已经嫁人,对我很好,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走读式”务工 组团包农活

在田间“走读式”务工,吴金香干的时间更久。“早些年是给附近村里人帮忙,自家地里忙完了就去,一天能挣15元。”棉花、小麦、油菜……不同农作物收获了,都有活干。

金印村并村之前叫盖竹里村。2012年,康恩贝集团到村里种银杏药材,让包括吴金香在内的留守妇女的生活有了大转变。

那一年,康恩贝集团开始向村民们流转土地。随后,种银杏、修剪苗木、除草喷药、采摘银杏……村民们流转在各个岗位,绝大多数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女性占了多数。

“这些活,我基本都干过。”吴金香说。“吴金香们”心里的真实想法,或许就是踏踏实实干点农活,挣点钱,补贴家用,减轻丈夫的负担,维持好这个家庭的正常运转。

头顶的太阳愈发灼热,11时,大家陆续起身,结束上午的工作。她们走到隔壁矮树丛中,一个接一个拎着红袋子出来。里面,是各自从家里带出来的午饭。然后,三五成群找一处阴凉地,休憩一会,喝点水,吃午饭。

米饭加一道菜,稀饭配粽子,蛋炒饭……大家的午饭很简单。“吃得饱就行,带多了也麻烦。”不同于干活时的沉默,吃饭间隙,大家会唠唠家常,会分享各自带来的饭菜和水果。香蕉已经熟透了,胡柚一看就是自家种的,但很甜。

65岁的张爱云和徐小平同村,她还有一个身份,是农活“经纪人”。七八年前,有老板找上张爱云,让她帮忙在村里找几个妇女干干活。张爱云消息灵、人脉广,顺利帮上老板的忙。“我以前是做豆腐生意的,那时刚好不做了。”于是,张爱云想到整合本村及周边村的妇女资源,组团干活。

组团承包农活一般承包数量大,时间相对较长,既让雇主省去了临时找人难、耽误农时的麻烦,也让这些留守妇女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避免了有时活多一个人干不了、有时无活到处找的尴尬。

“除草、摘果、插秧、割稻等等,我们都干。农闲时,我们还去种树。”张爱云说,她会带着大家去兰溪的马涧、香溪,甚至宁波也去过几次。远的地方,雇主都会派车接送。

“宁波那边包吃包住,虽然辛苦,但一人一天能挣180元。拿着钱补贴家用,大家很开心的。”张爱云笑着说。

大棚里、果园中、田埂间……农村妇女心里连着农田的根。她们依托农业转型升级,获得更多赚钱的机会,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努力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