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服务方式 增加服务供给 提升服务能力
我市着力推进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记者 戴伟文 通讯员 龚婵媛
今年5月19日是第14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举办以“科学控体重,健康长相伴”为主题的“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宣传系列活动。
A.
家庭医生是指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医生,是签约居民的“健康第一联系人”。家庭医生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师(临床类别或中医类别)、乡村医生或其他具备签约服务能力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担任。
自2016年以来,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逐步推开,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坚持在“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签约覆盖面,持续提升服务内涵,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数字赋能,不断拓展增值服务和个性化签约服务,让签约居民获得连续、综合、便捷、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升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截至2023年底,全市294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41.3%,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92.9%。
签约服务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B.
哪些人群可以和家庭医生签约呢?
能和家庭医生签约的人群为家庭医生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常住人口。现阶段,家庭医生签约的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困难人群、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签约后,家庭医生能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签约门诊预约、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保障合理用药等服务,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应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机构的服务能力,家庭医生还会提供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如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处方服务,为确有需要的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提供家庭病床、上门诊疗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同时,签约居民在签约机构看病医保报销更优惠,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提高10%,慢性病种门诊报销提高5%,签约机构住院起付标准从500元下降到300元。
为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主动联系和动态服务,我市将体重管理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定期推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知识库相关信息,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处方,指导签约居民树立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生活理念。
多措并举 提升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质效
C.
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把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效列入2024年重点工作,主要 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优化服务方式。推行分人群标准化服务,根据健康、慢病、失能三类人群,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签约医生在按《浙江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规范》开展工作的同时,针对三类人群分别加强以下服务:健康人群重点加强健康宣教、体重管理、保障合理用药等服务;慢病人群重点加强面对面随访、保障合理用药、慢病长处方、健康宣教等服务;失能人群重点加强上门治疗、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服务。通过服务方式优化,让签约居民牢固树立家庭医生是“健康第一联系人”的意识,不断提高知晓率和满意度。
提升服务能力。一是通过签约流程再造,把签约服务和村卫生室派驻服务、巡回医疗相融合,为失能、慢病等人群开展上门健康服务,发挥村级医疗服务作用的同时,提高签约服务质量。二是通过定向培养增加基层医生数量,2024年全市计划新增基层医师150名,缓解家庭医生短缺问题。三是以医共体为抓手,对基层医护人员开展模块化同质化培训,提升签约医生的业务能力,多措并举提升团队整体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百姓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传统媒介、自媒体、宣传册等多途径开展签约服务宣传教育,让百姓对签约服务、签约医生有科学认识,树立家庭医生是“健康第一联系人”,人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发掘优质高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发挥正面示范引导作用,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抓好质量改进。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市、县、签约机构三级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市、县、签约机构三级知晓率和满意度测评机制,对测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列出清单,建立闭环整改机制,引导签约服务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不断提高签约服务质效,推进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