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风遗韵金华美 一城山水一壶茶
金华作为全国唯一受邀的地级市在京举办2024国际茶日“婺风遗韵”系列活动
记者 徐桢瑾
5月21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24国际茶日“婺风遗韵”系列活动隆重开幕,金华作为全国唯一受邀的地级市,以沉浸式展览、艺术化展演、游园式观展的多元方式,集中展示金华市优秀非遗项目,展现古婺之美、非遗之美、文化之美。
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金华市非遗保护和信息中心、金华市非遗保护协会执行承办,是我市打造“婺风遗韵”品牌10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金华非遗对外传播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程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储晓焱,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伟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在这里,人们品婺风遗韵,赏金华之美。
“婺风遗韵”再度进京
勤劳智慧的古婺先民孕育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非遗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所谓婺风遗韵,入火为婺窑,入诗为八咏,入画为宾虹,入医为丹溪,入戏为婺剧,入茶为举岩。
2023年,国家大剧院举办“京韵·婺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北交流展”,这是金华非遗首次进京。时隔一年,婺风遗韵再次走进京城,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二次进京,金华非遗给北京带来了哪些惊喜?
开幕式上,金华市非遗保护和信息中心主任任文俊提到了两个“最”:“这是金华打造‘婺风遗韵’品牌10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金华非遗对外传播活动。”活动既是在传承金华的美、传播金华的美,也在传扬中国的美。
此次活动围绕2024“国际茶日”,主要举办“婺风遗韵·金华美”非遗秀演、“婺风遗韵·金华美”非遗活态展演、“古婺金华·一城山水一壶茶”八婺茶展3项主题活动,汇聚了52个金华非遗项目、130余件展品,并邀请了20多位传承人进京开展非遗活态展示。
其中,“婺风遗韵·金华美”非遗秀演,以国际茶日为节点,选取婺剧、龙舞(浦江板凳龙)、十八蝴蝶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乌龟端茶、跳魁星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展演、互动等方式呈现,打造了一场流动的视觉盛宴。
演出现场,浦江古琴一声入耳,随后上演了以“婺州举岩茶”为创作背景的舞蹈,此情此景瞬间将人拉回到千年前的婺州。紧接着,国家级非遗项目浦江板凳龙闪亮登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板凳龙的制作者,是来自东阳的“传二代”小伙、花灯制作技艺(东阳针刺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许宾。
伴随着紧密的鼓点声,板凳龙从台上“游”到台下,与观众近距离接触,大家聚精会神,举着手机拍照录像,不愿错过一个精彩瞬间。吸睛程度能与之相媲美的,是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剧,一段段经典剧目接连上演,现场掌声、呐喊声、叫好声不断,无人不为之着迷。
表演中,义乌红糖制作技艺、锡雕、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永康铜艺等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为秀演锦上添花。
“精彩,实在是精彩!”演出结束,现场观众仍觉意犹未尽。演职人员更是现场喊话:“‘婺风遗韵·金华美’,一起来金华。”
活态展演深度体验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一楼环廊内,是“婺风遗韵·金华美”非遗活态展演,共分“婺语”“风华”“遗珍”“韵致”4个板块,以匠心独具的视角,呈现金华特色非遗项目,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婺茶、婺学、婺窑、婺剧、婺绣等婺文化。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东阳木雕、浦江剪纸、东阳竹编、锡雕、婺绣……这样丰富的非遗活态集中展演,在金华也不多见。在这里,金华非遗是好吃、好看、好玩的。
在展示现场,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展台上摆满了小巧精致的糕点,这些糕点被做成了两头乌、金华佛手等形状,样子栩栩如生,可爱极了,看得人垂涎欲滴,却又舍不得吃。展台旁,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金东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楼洪亮现场制作糕点,供人免费品尝,刚制作好的糕点很快被一抢而空,足见其颇受欢迎。
“铛铛铛——”与婺式传统糕点以色香味诱人不同,锡雕以声引人。随着锡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应远志手中的锤子起起落落,锡片上一圈圈有序的花纹跃然眼前。手起锤落的动作看似简单,引起了不少好奇的人主动尝试,可真正实践起来才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作锡雕的工具简单,难的是手艺。”应远志的一句话解答了在场人的疑惑。
采访时,记者得知,展示区内有两名“90”后传承人。一位是93岁的剪纸(浦江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善增,一位是1994年出生的金华酥饼“生力军”黄泳赫。
主办方考虑到吴善增老人家年事已高,本想劝说他不用参加这次活动。但是对非遗传承满腔热情的他,却坚持一定要来。他说,自己是来传承浦江剪纸的,耄耋之年还能为传承非遗做些事,别提有多自豪。“大家总觉得剪纸很难,其实并不难,只需要10分钟,这项非遗技艺就能学会,回去以后自己也能剪,这不就传下去了嘛。”说罢,他现场拿起剪刀,教起大家如何用三刀剪一个“囍”字。大师现场授艺,来拜师学艺的人还真不少,小孩、大人、老人都围着学如何剪纸。吴善增很高兴,半天“收”了不少徒弟。
“来来来,尝一口我们的金华酥饼。”逢人经过,黄泳赫便向人推销起酥饼。“从金华带来了2000只酥饼,到今天只剩下1/5左右了。”黄泳赫出生于酥饼世家,是家族酥饼事业第四代传人,从父亲手上接班后,他一直在为拓宽金华酥饼的市场而努力。在他看来,金华酥饼也得年轻化,要适应大众市场和年轻人的口味。“希望大家以后提起金华,不只有金华火腿,还有金华酥饼。”
八婺茶展在京展出
每年的5月21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茶日。既然是国际茶日,少不了金华的茶相关非遗项目。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五楼展厅的“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文化 茶生活展”中,“古婺金华·一城山水一壶茶”八婺茶展在这里展出,集中展示了八婺茶品、婺窑茶器、婺式茶点、宋式茶韵等茶相关非遗项目共120余件展品。展览时间持续至6月18日。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金华,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唐时,金华已为名茶产地,婺州东白、婺州举岩等茶皆为朝廷贡品。陆羽《茶经》记载:“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明许次纾《茶疏》有言:“东阳之金华,与武夷相为伯仲。”田艺蘅《煮泉小品》曰:“固一水也,武夷则黄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
2008年,婺州举岩与西湖龙井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婺州举岩、赶茶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些都一一印证着,茶是金华的一枚文化符号,它与八婺山水相依相伴,与水墨金华相得益彰。每一项制茶技艺都蕴藏着婺地茶人的匠心,饱含着八婺百姓的智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为了这次活动,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金土特地从金华的婺州举岩茶园里带了一棵茶树来到北京,放在展厅内展览。他就坐在茶树的一旁,向大家展示绿茶(婺州举岩)制作技艺,杀青、摊凉、揉捻……懂茶的、不懂茶的,都看得聚精会神,嗅着空气中的茶香,仿佛就置身于婺州举岩茶园内。
除了绿茶(婺州举岩)制作技艺,展厅内外还展示了绿茶(武阳春雨)制作技艺、云峰茶制作技艺、东白山茶炒制技艺、毛峰茶制作技艺、绿茶(浦江春毫)制作工艺、道人峰茶加工技艺、永康传统制茶技艺(大寒山茶、尚乔红茶)、珊瑚云雾等15个金华茶非遗项目、33款茶叶,以及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锡雕、竹编等20个非遗项目与93件茶衍生品(茶具、茶器、茶点等)。
只要在这里观展,几乎随处可见与茶相关的金华非遗元素,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
金华非遗美入人心
活动当天,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慕名而来的人们,被金华的非遗之美深深吸引着。因为非遗,他们对金华也由衷地心向往之。
“我今天是请假过来的。上周日已来过一次,只不过来的时间不凑巧,赶上了快闭馆的时间,没能好好逛一逛,今天专门带着孩子一起了解金华非遗。”北京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之前听说过金华,却不知道金华有这么多的非遗项目,因为孩子喜欢剪纸,她特地带他来学习。“金华的剪纸很有地方特色,非常细腻。我跟孩子说了,以后要带他去金华看一看。”
原本是来看其他展览的北京市民陈女士,在进馆后看到现场热闹的场面,忍不住被吸引,一个上午都沉浸在金华非遗的美里。“从那头逛到这头,太有看头了,这些非遗项目很多都是我没见过的,特别有意思。”陈女士说,她很喜欢婺州举岩茶宋代点茶技艺,不仅观摩了点茶过程,还品尝了两杯。“和我平时喝的茶相比,口感很特别,第一杯我品尝了茶沫,绵密又清香;第二杯品尝了茶汤,口感非常柔和,是我喜欢的茶。”
在异乡北京,记者偶遇了金华人诸葛女士。在外打拼30多年,几乎很少回家,今天一走进展厅,她就听到了熟悉的鸡毛换糖吆喝声,清脆的拨浪鼓声把她的记忆拉回到了小时候。她说:“摇着拨浪鼓的义乌人走南闯北,我们小时候一听到拨浪鼓声就想着去换糖吃。长大后,自己也成了走南闯北的人。我之前不知道家乡有这么多优秀文化,今天看完展览心情很激动,希望家乡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金华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在现场,凡是吃过金华酥饼的人,都对这只饼赞不绝口。“没有吃过这种饼,一口咬下去酥得掉渣”“皮薄酥脆,馅料吃起来口感丰富,很香”“以前只知道金华火腿名气大,没想到金华酥饼也这么好吃”……大概是过于好吃,现场不时有人问起制作方法,试图回家“复刻”,也有人说要去金华吃一次刚出炉的金华酥饼。
本次2024国际茶日“婺风遗韵”系列活动还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在现场频频点赞金华。他说,金华是浙江气派非遗茶生活的代表,“婺风遗韵·金华美”专场展演让大家以金华之韵致窥见浙江之灵秀、体悟中华之大美非遗。“好山好水出好茶,金华是一个好地方,希望北京的市民和全国的游客都能去金华走走看看。”
记者了解到,本次参展的金华非遗展品,部分将延长展期,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借展1年,其中1件东阳木雕作品与对方达成永久馆藏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