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留金创业享受“莓”好生活

记者 季俊磊 文/摄

6月10日,在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蓝莓种植基地,蓝莓树生机盎然,蓝黑色的果实挂满枝头。“金华是创业沃土,农村也大有可为。”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蓝莓,90后新金华人范超洋乐开了花。

认准的事就要干出名堂来

范超洋是河南洛阳人,是100多亩蓝莓种植基地的负责人。2017年,他考上浙江师范大学作物(农业技术推广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我家做的是中药材生意,原本想着毕业后回家工作。”当时他没有想到,求学的城市会成为今后打拼的“战场”。

范超洋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郭卫东教授,浙江省特色经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我跟着郭教授在蓝莓地里做了两年科研,对它产生了热爱。”当时蓝莓在国内算是相对少见的水果,价格高昂,选育并研发优质新品种,成为不少果业专家的目标。范超洋渐渐明白,只有掌握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从浙师大毕业后,范超洋带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留在金华开始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创业之旅,“我认准了这件事,就一定要干出名堂来”。

创业第一年,范超洋面临第一个挑战。“当时蓝莓在国内属于新品种,关于它在国内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态、结果率等相关情况,还处于未知状态。”那年他种下的蓝莓苗里,长势差、苗死亡、病虫害等问题不少。他坦言,虽然挫败接踵而来,但他始终坚持,“有拦路虎,拿下就是了”。

在蓝莓树种植成规模后,销售市场成为新问题。“刚开始做地推,后来打造社群,如今已经有水果市场商户兜底,销售不成问题。”范超洋的蓝莓种植基地年收益已超过百万元,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基地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他很感谢金华给予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农业支持政策,让他在这片乡创沃土中结出累累硕果。

为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

“蓝莓在未来市场竞争力强,得培育出好品种。”蓝莓种植基地逐渐步入正轨,范超洋也从未忘记自己的科研之路。他将蓝莓种植基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植已完成试验的蓝莓品种用于售卖盈利,一部分则是与浙师大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蓝莓苗圃基地,他与母校师弟师妹们一起培育蓝莓新品种,打造优质品种基因库。

范超洋介绍,目前蓝莓种植基地里收集了来自美国、新西兰等地的兔眼类、北高丛类和南高丛类3个大类100多个蓝莓优良品种,以及采集自云南、浙江等省份的蓝莓近缘野生种30多个。“我们通过对蓝莓种质资源的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评价和栽培生理、农艺性状比较,筛选出一系列适宜浙江及周边地区栽培的大果型、优质丰产品种,在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杂交育种,选育出大量优良单株和育种中间体,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蓝莓长势很好,颗粒大、水分足,产量应该比去年高。”农忙时,蓝莓种植基地每天需雇用上百名临时工,大部分是周边村民。范超洋说,将扩大蓝莓种植基地面积,将乡村旅游与农业采摘相结合,推动从乡村观光到乡村生活的转变,为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

“空闲时间越来越少,果园里要做的事很多。”范超洋一年四季都要除草、防治病虫害,定期修剪枝叶,还准备盖温室大棚提高蓝莓产量和品质。他已经申请了商标“钱江蓝”和“婺江蓝”,接下来将做好包装设计,通过多种渠道增加销售。

从刚开始遭受质疑到现在小有所成,范超洋把梦想深植在乡村的土壤,让它成为一处别样风景。谈及未来,他充满信心,希望把蓝莓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走多元化种植路线,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