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健康金华

金华市中医医院第四届夏季养生节

“冬病”夏天治 养生正当时

记者 朱静怡

从各种中医药特色茶饮,到火遍电商平台的生发方、泡脚方,随着中医国潮之风日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传统养生。三伏天临近,近期“冬病夏治”成了我市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

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夏天是万物生长最好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为弘扬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7月15日,今年初伏开始第一天,金华市中医医院第四届夏季养生节暨“冬病夏治”开启,与广大市民共赴一场盛夏之约。

顺时养生成时尚

“每年从夏至开始,我们科的就诊人数就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其中有很多是来咨询或提前预约‘冬病夏治’的市民。”最近,金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日子,据往年惯例,这阵势头会在头伏当天达到顶峰。

市民张女士已连续4年在金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治疗。“本来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还容易关节痛,咳嗽常常一咳就是大半个月不容易好。连着几年贴了三伏贴后,感觉自己抵抗力都好起来了。”张女士尝到“甜头”后,今年打算带着老公一起来贴,调理一下他的肠胃毛病。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

金华市名中医、金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陈泽莉介绍,适宜在夏天趁热治疗的“冬病”,主要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所谓“冬病夏治”,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依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精神,以“因时制宜”“未病先防”为原则,达到标本兼顾、预防保健的目的。

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夏季阳气上升,人体经络通达,寒邪内伏不发,选择这个时机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一方面有强壮补阳作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能尽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起到标本兼顾、防病保健的作用。

21岁的大学男生小张平时反复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季节交替的时候还容易头痛,这种不舒服已经伴随他10余年,严重影响生活、社交。陈泽莉接诊后,根据患者病史及舌脉诊断小张患有过敏性鼻炎,建议三伏贴治疗。通过大椎穴、风门穴、肺腧穴、膏肓穴、膻中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贴敷,连续治疗3年后,小张鼻炎发作频次明显减少,症状也减轻了,现在哪怕是花粉季节出门,也可以摘掉口罩了。

三伏贴即穴位贴敷法,是中医传统特色治疗手段的一种。主要是将特制的中药药膏放置于特定腧穴而起到温补阳气、祛邪散寒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已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现代实验室研究认为,穴位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地调整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今夏“灸”要“热”着过

除了三伏贴外,三伏天还有什么养生妙招?据了解,“冬病夏治”可以归纳为三字诀,即贴、灸、敷,包括针灸、温针灸、穴位贴敷、拔罐、艾灸、督脉铺灸、药敷、火龙灸等。

“什么时候能预约蒜泥灸?我今年还要来。”58岁的陈大姐曾经每年冬天双手都会长冻疮,肿胀、皮肤皲裂或破溃流水,还瘙痒难忍,反复20余年,用了各种药膏涂抹都不见好转。不仅如此,陈大姐常年都怕冷,大热天出门也要穿外套。3年前,针灸科医生为她进行蒜泥灸治疗后,现在冬天她已经不会再长冻疮,双手也能自信示人了。

督脉灸也是“冬病夏治”很受群众欢迎的一个选择。先将温阳补虚的生姜、督灸粉铺在督脉上,再放置艾柱进行艾灸。督脉灸不仅能补充阳气,有温经散寒、温阳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的功效,还可以用于治疗脊柱疾病以及宫寒、脾胃虚寒、肺气不足、肺有寒痰等疾病。

45岁的王先生患强直性脊柱炎,腰背部胀痛,有时候晚上睡觉翻身困难,严重时无法站立,天气变冷时症状愈发明显。在针灸科连续4年接受督脉灸治疗后,胀痛明显好转。“感觉全身注入了‘热气’,腰背部温温热热的,工作生活都不受影响了。”他说。

临床上,“冬病夏治”经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除呼吸系统疾病之外,其他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导致的疾病也适合“冬病夏治”,比如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腹泻、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疾病;各类痛症,如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腿冷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虚寒性的疾病;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亚健康状态,如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疲劳、体虚易感以及免疫力低下等。

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趁着人体毛孔大开,大自然阳气最强、阴气最弱的时候,施以包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等多种因素综合优势的火龙灸,可激发经气、活血化瘀、调和脏腑、透邪外出,对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与妇科相关的疾病有独到作用,很受女性群体欢迎。

金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推拿科是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金华市优先发展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农村中医药骨干(针推专业)培训基地,金华市针灸推拿临床、教学、科研中心基地,是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国医大师工作室所在科室,现已成为该院最具中医特色的科室之一。科室现有浙江省名中医1人,金华市拔尖人才1人,金华市名中医3人,金华市青年名中医1人,国医大师弟子3人。多人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在浙江省名中医、科主任冯祯根带领下,科室在保持传统中医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

补阳强身治未病

“夏天虽然很热,但小朋友也不能喝太多冷饮,家长一定要做好监督。”暑假来临,金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来了不少小患者。除了开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之外,治未病中心主任曹树琦还不忘细心叮嘱生活上要注意的小事。

没错,“冬病夏治”养生热,小朋友们也是获益者。中医认为,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孩子,在冬季遇寒后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而夏天正好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借助这个时机进行中药敷贴,可以起到温经通络、调畅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从而缓解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三伏天气温升高,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阳气也蒸腾于外,体内阳气空虚,为身体内部益气补阳提供了空间。所以此时正好顺应自然蓄积、充实阳气,能尽大限度地驱邪散寒,调整阴阳平衡。换句话说,对于阳气不足、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夏季三伏天正是补阳强身治未病的好时节。扶阳灸,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扶阳固脱为特色的中医外治方法。它主要是用艾叶进行施灸,艾叶是纯阳之物,通透性很强,可以达到温经散寒、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目的。

应女士退休后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左肺上叶部有结节,大小为8毫米×7毫米。对此,应女士陷入焦虑,多方求医。曹树琦接诊后诊断为肺积,辨证属阳虚痰凝证,宜温阳散寒、消瘀散结。以张仲景扶阳思想为指导,曹树琦运用扶阳灸配合中药治疗,治疗3次后,过了一年应女士再度复查时,CT影像片上已不见明显结节。

无论是在疾病治疗方面,还是在预后方面,扶阳灸配合中药治疗均收获了良好的反馈。此外,今年治未病中心还对督脉灸进行了改良,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金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能力建设项目单位,2019年获批浙江省中医药“十三五”重点建设专科。目前中心配备有各类先进的中医诊疗设施,技术力量雄厚,诊疗综合能力位居我市前列,是该院开展“冬病夏治”的另一重点科室。目前,治未病中心开展的特色业务包括循经诊察及经络治疗,儿童生长贴、三伏贴、三九贴等系列穴位贴敷,更年期保健,中医体质辨识、红外热成像、中药、膏方、针刺、拔罐、放血疗法、艾灸、刮痧、砭石、小儿推拿等。

“冬病夏治”治疗时间表

初伏贴: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贴:7月25日—8月13日

末伏贴:8月14日—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