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永康花街“稻蛙共作”开辟乡村美好“钱”景

记者 高婷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日前,新一批蛙苗抵达永康市花街镇小界岭村。村干部戴着头灯、挽起裤脚,踩进水田里,将一只只黑斑蛙苗投入稻田。

“稻蛙共作”将带来百万增收

这是小界岭村投资150余万元、新完工的“农创客基地”一期项目——金古泉稻蛙养殖休闲园,目前园里养殖着5000多公斤美国黑斑蛙。走进养殖园,只见每块稻田间以网纱构筑起围栏,不仅能够有效阻止黑斑蛙逃逸,还能够抵御鸟类、蛇类和鼠类的侵扰,保护蛙群不受损害。“稻蛙共作”作为一种立体种养模式,主要是通过“蛙吃虫、粪肥田”的方式,做到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既节约了肥料成本,又提高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还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去年5月起,小界岭村干部在永康市农业农村局带领下前往湖州、千岛湖、衢州、兰溪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多地辗转,最终拍案决定由村集体牵头成立金古泉水产养殖公司,流转100亩闲置土地,从兰溪聘请专业技术顾问,在永康市率先进行稻蛙养殖套种模式的探索。

“稻蛙共作”种养模式不但富了村集体,也将为一方村民带来增收。村委会副主任方志高说,“稻蛙共作”的养殖、销售、运输“一条龙”运营模式成熟后,公司将继续扩大养殖面积,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并开放稻田认领承包,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形成规模化发展。

“今年10月份,第一批稻蛙就能和大家在餐桌上见面了。”联村干部钱勇俊说,试养成功后,“今古泉”品牌稻蛙每年可产出近20万公斤,预计能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200余万元。

金古泉续写农文旅篇章

据道光《永康县志》载:“金古泉在长安乡,其泉混混,岁旱不竭,灌田千余亩。”养殖基地建立在小界岭村金古泉自然村,该自然村因泉得名,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为发展“稻蛙共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方志高告诉记者,依托着金古泉的存在,金古泉村曾是永康远近闻名的农业大村,上世纪80年代出了很多种粮大户,金古泉还担起了周边三个村的农田灌溉水源的重任。冬暖夏凉、恒温17℃的泉水,让这里成为稻米、西瓜、玉米等物产丰富的村庄。

此外,该村还流传着关于金古泉的传说。相传,金古泉村曾遭遇百年大旱,庄稼绝收,民不聊生。方氏太婆坐在自家地里哭诉,这时一小仙正好经过,得知此事,施展法力一指,原来干涸的土地马上涌现出一汪清泉,村民得以农事劳作。后来泉水越来越大演变成了洪水,方氏太婆又天天在原地等候,希望小仙再次经过。三年后,小仙终于来了,得知好心办了坏事,赶紧拿出别在腰间的小金鼓,给泉眼做了个圈,泉水马上变小了。至此,村里再无灾害发生,金古泉的名字也就流传了下来。

现如今,新型“稻蛙共作”技术引入小界岭村,续上了当地的农业发展篇章,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钱勇俊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水稻一年能赚一两千元钱,采用“稻蛙共作”模式后,一亩地能养殖黑斑蛙两千公斤,经济效益能达到万把元,大大提升了亩均效益。

此外,小界岭村还将围绕金古泉开展新的农文旅项目建设。钱勇俊说,在“今古泉”品牌稻蛙打响名气后,村里还将深挖泉水文化,逐渐丰富业态,建起餐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园,让来小界岭游玩的游客既有美味稻蛙食用,又有美好风景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