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用义乌小商品办一场艺术展

记者 孙媛媛 文/摄

前些天,金华市文化馆群星展厅很热闹,布料、吸管、石膏、塑料薄膜,各种各样的材料一箱箱搬运进来。12名艺术家在这里待了七八天,夜以继日,把这些材料进行现场重构。现在,喧嚣退去,一场实验艺术展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金华举办的第五届实验艺术邀请展。实验艺术,主要以装置和影像两种方式进行呈现。在当今美术圈,实验艺术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为许多展览的重头戏,全国美协的艺术作品展览也增加了实验艺术这个板块。

这场展览名为“‘在形式之外’当代艺术在地创作展”。策展人邵译农是金华籍艺术家,他的作品常见于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双年展等知名展览。邵译农说,“在地”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开头所说的,所有展品均由邀请的艺术家现场创作;另一方面,展品选用的材料都是来自义乌的小商品。

在这之前,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多次前往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大家通过考察获得灵感,结合当地的文化与经济资源进行创作。这种在地性的创作方式,让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本土发生关系,探讨如何将生活和艺术相结合。”邵译农说,这也是对艺术家的一种考验,激发他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义乌的小商品和经济发展,拓展表现手法,生成新的作品。

观展,或许也是对观众的一种考验。几条巨大的拉链与黑色蕾丝布拼接,形成若隐若现的“屏风”;无数根吸管被彩色的卡扣连接得很长,从天花板一直垂挂到地板;一块又一块半透明的彩色亚克力板互相叠加,构建出立体空间……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艺术家想表达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用材料来表达,让材料本身说话。”金华市文化馆视觉艺术部主任季怀认为,实验艺术是开放、包容的,也是贴近生活的,观众不用追求和艺术家有同样的理解,对作品的理解并没有唯一性。

参展艺术家汪国虎将彩色塑料薄膜层层叠加,在展厅搭建了一座小房子。“我长期在景德镇捣鼓陶土,这是我第一次用塑料薄膜做作品。”汪国虎说,他希望看到观众有不同的理解,对他自己来说,他想表达的是一个彩色的精神居所。

艺术家杨春用绚彩膜包装了200个熊猫玩具,堆在展厅的墙边。他试图以此思考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带来的茫然:为流量博眼球的方式层出不穷,就连熊猫也觉得自己的颜色太过单调。绚丽包装在灯光下闪闪发光,谁还在意藏在里边的熊猫?

艺术家朱江波在2003年拍摄了一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照片,如今这些老照片和今年新拍摄的照片组合在一起被制作成PPT影像。时间的流动,空间的变更,在这件影像作品里让人沉思。

邵译农表示,连续5届的实验艺术展让金华市文化馆在实验艺术领域异军突起,在本地形成一定气候,并在上海等地多次展出,影响颇大。该展将延续至8月20日,结束后会在义乌和杭州进行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