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脚尖跟着脚跟回 “白鹤”亮翅引客来

策划 李艳 许新云 撰稿 俞萍 摄影 张辉 宋洁梅

“白云飞飞,白鹤归归,脚尖跟着脚跟回……”日前,金华开发区汤溪镇越溪白鹤村文化礼堂里飘出轻快的旋律。《白鹤飞》是白鹤村的村歌,如歌中所唱,来自汤溪中学的近700名师生和百余名学生家长接踵而至开启研学之旅,趣抓泥鳅、稻鱼共生等根据学生年龄段量身定制的研学项目让大家直呼过瘾。

在越溪白鹤村,昔日的贫穷与闭塞被研学的欢声笑语和民宿的温馨灯火取代,这里是野生白鹤理想的栖息地,更是全国各地游客身心两安的游憩地。

起调 美景变“钱景”

“周边万亩良田,厚大溪水潺潺,白鹭觅食归家,这是我们的生态底色,也是我们乡村的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定粮说。

曾经白鹤殿口村家底薄弱,耕地红线又不能碰,可谓要钱没钱、要地没地。2015年,“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走进隔壁的寺平村,来自12个国家的37名海外学子把寺平故事带到海外,寺平出圈走红。“那时我们只有羡慕的份。”也是那一年,陈定粮萌发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种子。

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吹到白鹤殿口村,如何借力政府资金,最大限度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陈定粮开始寻找支点——村东头厚大溪边的古树林。

说干就干,做水利工程项目出身的陈定粮,精打细算将工程费用压到极限,不但将厚大溪堤坝改造成景观长廊,还用省下的钱建起了第一个游乐设施——丛林探险索道。

次年5月,白鹤殿口村选择了试错成本较低的方式探路农旅发展——试办汤溪地方美食小吃节,家家户户但凡能拿得出手的小吃全部出摊。那一天,溪边的林荫道上挤满了人,车子将各条村道堵得水泄不通。白鹤殿口村火了,陈定粮心里的那簇火苗更旺了。

2018年,在村两委带领下,全体村民以入股的方式自筹资金100余万元,投资建设卡丁车、田野小火车等娱乐项目。“以大户为单位,63户村民全部入股,最低2000元,最高2万元。”陈定粮说,决定推行股份制时,村里三四个在外经商的村民表示愿意出资包圆这百余万元资金,但村两委拒绝了。“资源是全体村民的,一定要全民参与,才能调动全村积极性。”

田间小路卡丁车,路边水沟钓龙虾……一系列操作彻底打破了村庄的沉寂,一辆辆旅游大巴载着一个个研学团队,纷纷前来打卡,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2018年,白鹤殿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较上一年的7.8万元增长5倍有余。目前,村里的研学游日接待能力最多可达1800人规模。

升调 流量变“留量”

乡村之美,初见于形,久恋于心。网红效应带来的流量绝不能是刹那烟火,得留住人。越溪白鹤村很快着手完善旅游发展规划,鼓励村民办民宿、开农家乐,升级游玩体验。

2017年,村里第一家民宿开张。都说干事创业村干部要带头,这第一家民宿却不是村干部家的。“本来我自己家打算开民宿,作个表率,但有打算开民宿的村民提出顾虑,说村干部开了,百姓家可能就没生意了,所以我歇了这个心思。”陈定粮说。

2019年,白鹤殿口村与油麻车村、峰边村合并成越溪白鹤村,“白鹤”这一文化元素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民宿以鹤命名,墙画以鹤绘景,牌坊导引以鹤指路……白鹤文化以一种鲜活而生动的方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7月13日,记者走进越溪白鹤村的“栖鹤居”民宿时,老板娘陈丽仙正忙着招呼客人,烂菘菜滚豆腐、白切鸡、葱花肉等地道汤溪菜一一上桌。从精致客房到特色“妈妈菜”,再到个性化贴心服务,处处给客人以家的味道。

“今年第三趟了,每次都会住上三五天。”来自杭州的一对老夫妻说,从“头回客”到“回头客”,吸引他们的除了好山好水和土货,还有回家的感觉。

今年一种全新的度假方式在村里悄然流行——包个小院过假期。“春节有80多名上海客人在我们村过年。暑假开始,精品民宿入住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周末生意更好。”陈定粮介绍,民宿发展不仅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也让更多村民鼓了口袋。

目前村里共建有18家民宿和3家农家乐,游客从“小玩半天”到“小住几日”,村庄发展也由“网红”向“长红”转变。2023年,村庄接待游客量达6万人次,其中住宿接待8000余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270万元,民宿、农家乐、土特产收入500多万元。也是这年春节,参股的63户农户累计分红超出本金部分,他们回本了。

去年开始,越溪白鹤村新推土地入股(租金+分红)模式,盘活了百余亩村民手中的闲置土地,建起五大水果采摘基地,进一步丰富游乐体验。

转调 共建促共富

7月6—25日,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知名高校的34名师生住进越溪白鹤村,就乡村治理模式开展深度调研。

“与‘飞地抱团’壮大集体经济的外生型发展模式不同,越溪白鹤村是真正通过激发村庄内生动力来振兴乡村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经过几天吃住都在村里的“沉浸式”调研,调研团领队、浙江师范大学国社学院副教授袁松对越溪白鹤村的发展模式感触颇深,“一到研学高峰季,村民轮流和村干部一起化身服务员、农事教导员,教萌娃们辨认五谷、体验耕种,谁家出工少了还不乐意。这是一个全体村民与村集体高度绑定的发展模式,村集体搭平台、引流量,村民通力合作,共同建设共享成果”。

“我觉得用歌里的‘脚尖跟着脚跟回’来形容村庄发展模式特别形象。”市级选调生、越溪白鹤村书记助理王动说,他在协助处理村务时,感受最深的就是村党支部、村干部起到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次偶然的学习中,他看到“齿轮式带动”这个词,回想一年多时间在村里的所见所感,觉得这个词与越溪白鹤村发展特别“对味儿”。后来,在市委组织部支持引导下,越溪白鹤村“齿轮效应”转出共富路的发展模式在全市推广,即以党支部引领为“核心齿轮”,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乡贤共治、群众参与”的方式,带动产业、人才、共富的“小齿轮”运转,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未来乡村建设落地,越溪白鹤村全域振兴的齿轮加速旋转,带动峰边村和油麻车村共同富裕。

晨光初照的乡村舞台上,悠扬村歌再次响起,多名身着练功服的拳道专家,一遍遍磨砺着“白鹤养生功”的十大招式,动作柔中带刚又不失鹤的雅致,既融合了武术之美又蕴含着养生之道。陈定粮介绍,这套失传多年的白鹤殿口养生功法,经过汤溪镇党委、政府的重新挖掘、创排,有望成为村庄休闲养生游的一大特色项目。

一个能够带动文旅康养新城运转起来的新齿轮,又已开始转动……

记者手记

从“网红”到“长红”

记者在越溪白鹤村蹲点时,正好遇到广东的考察团前来考察学习。一路走来,听着讲解,考察团中有人感叹:“这何尝不是‘无中生有’!”

确实,这里没有被资金、土地、人力的短缺所束缚,反而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没钱,村民入股集腋成裘;没地,土地入股共同开拓;没人,每个村民都是主角。

从“网红”到“长红”,除了无中生有的创造力,还要有审时度势的理性思考。村民们拿回入股本金后,曾提出再筹百万元资金,扩大发展规模。村两委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选择了稳扎稳打。他们明白,真正的“长红”,不是项目和资金的堆砌,而是产业的持续活力。

“白云飞飞,白鹤归归,脚尖跟着脚跟回……”村歌一唱客来到。周边万亩良田稻浪翻滚,绿色是越溪白鹤村的底色,但在绿色的底布上,更多鲜艳的色彩正共同编织一幅生动而多彩的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