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荷美让宅 照亮幸福小院的笑颜

策划 李艳 许新云 撰稿 俞萍 摄影 宋洁梅 张辉

“溪里湾,捡枝丫,小鸟唱歌伴我回家。”穿过金华开发区洋埠镇让宅村的村牌坊,径直前行不远,耳畔便响起了广播里循环播放的悠扬村歌。沿路江堤被巧妙打造成文化墙,村歌《荷美让宅》的曲谱清晰地印在墙上,大樟树下,老人乘凉闲话,孩童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

从昔日童谣所唱“溪里湾,拾柴光,拾来不够煨毛赞(麻雀)”的艰苦岁月,到如今生态宜居、幸福和美的省级未来乡村,在让宅村蹲点的两天时间里,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村民从心底绽放出的笑颜。

起调

从乡愁到乡酬

时光倒回3年前,让宅村还是一个偏远小村,基础设施薄弱,危旧房较多,卫生环境脏乱差。村里地少人多,几乎没有产业支撑,是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期间,让宅村一度被金华开发区黄牌警告,甚至还背回一个让村民颜面无光的“蜗牛奖”。

不破不立。2020年,在外经商办企多年的乡贤胡金泽受邀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决定“啃硬骨头”——整治拆除危旧房,提升村居环境面貌。

摸排走访中,胡金泽了解到,不少危旧房里住的是村里的低保户、失独孤寡老人,只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顺利推进危旧房拆除整治。于是,他谋划建设幸福小院。但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当年中秋节,让宅村召开中秋青年才俊联谊会,动员在外工作的乡贤募捐,筹到资金30万元,加上村里申请到的“一事一议”60万元财政补贴,以及村里自筹的30万元,“幸福小院”顺利开工。

白墙、黑瓦、马头墙,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厨具家电应有尽有。一年后,4幢两层小楼,成为村里14户低保户、失独孤寡老人等困难家庭的幸福小院。作为首批入住的住户,71岁的胡定云说起现在的生活眉开眼笑,无儿无女的他住在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的新居,村里的居家养老食堂每天还变着花样供应两顿餐食,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幸福养老。

“这份初心,照亮幸福小院的星光,用脚步丈量四季变化的模样。”如村歌所唱,幸福小院的建设打开了村民的心扉,也做进了乡贤心坎里。仅用一个多月,让宅村170余户、1.4万余平方米的危旧房被顺利拆除,为村庄统一规划发展腾挪出了空间。让宅自此开启“开挂”节奏,建房审批、道路拓宽、飞线下地、未来乡村等项目逐一落地并推进,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在外乡贤纷纷回乡造新房,并慷慨解囊,捐钱、捐物、捐亭。用乡愁凝聚乡贤,这是一次心灵上的回迁。

升调 从颜值到价值

7月24日早晨6时,记者到达让宅村时,村支委委员胡利富正拎着一袋莲蓬从荷塘中钻出来,把袋子交给来接货的伙伴,一扭头又没入了荷花丛中。

自从20多亩水果莲蓬进入采摘期,让宅村两委的3名成员每天凌晨4时左右就下田,在“毒日头”出来前采摘1000多个莲蓬。

“不好意思,真没有了,你下次早点接龙,我们给你留着。”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胡雪红在摘莲蓬的间隙,接了三四个电话,都是来要莲蓬的。“村两委群里每天都会接龙预约,但没接几个就得截单,每天都不够卖。”胡雪红说,金华城里的酒店指定要拿让宅莲蓬;有公司的采购员每天6时左右就会来到村里拿头一茬货;有游客将莲蓬随手拍照发到朋友圈,想买的人就接了长龙……从到处求人买到供不应求,让宅村只花了两年时间。

说起种植水果莲蓬,胡金泽笑说:“一开始纯粹为了好看。”因为进村道路的两边都是村集体抛荒地,平时杂草丛生,显得特别荒凉。

2022年,在市农科院专家建议下,村里决定种植花期长、好看又能吃的水果莲蓬。当年,7亩水果莲蓬长势喜人,没有销售经验的村两委硬着头皮跑酒店、跑单位食堂,给乡贤打电话,尽管磕磕绊绊,但为村集体带来近3万元收入。

第二年,村里扩大莲蓬种植面积,还在荷塘里养了200只鸭子。山药、莲蓬、莲子、莲藕、藕粉等产品,给村里带来丰厚的回报,“鸭莲共生”模式下,有机肥促进荷花长势更加喜人,产下的土鸭蛋也大受欢迎。

乡村要共富,产业发展是火车头。目前,让宅村水果莲蓬种植面积已扩大至20多亩。为保证莲子的口感,村里将整束的莲蓬插进冰水中送到客户手里,将剥好装碗的莲子充氮气密封并加冰块运输,尽量确保这一口鲜嫩。去年,仅水果莲蓬和干莲子两项,就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同时带动糯米山药、五彩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创收10多万元,“荷美让宅”的品牌逐渐在当地打响。2023年,让宅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1.78万元。

转调 从宜居到宜业

前些天,兰溪的亲戚到让宅村妇联主席陆丹华家走亲,3年多没上门的他们凭印象开车到村头一看,赶紧调头,跟着导航开一遍,再调头。“除了那棵树有点像,其他都不是,肯定开错了。”来回折腾几趟,终于确信这就是让宅村。“变化太大了,以前这边上都是破房子,村中间也挨挨挤挤的,哪像现在,一幢幢楼房整整齐齐,小轿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

近年来,让宅村把腾出的空间统一规划加以利用,按照“荷美让宅富春山居图”进行整体规划的崭新民居一一落位,庭院和景观亮化工程接连建成。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去年村里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创成以荷花IP为主题的未来乡村,村里各种便民服务设施齐全,幼儿托管、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等“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不打烊,休闲广场、沿江绿道、荷花蹊径处处透着城镇范儿。

“在溪里片区,我们村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午后,让宅埠头老街的茶馆里,村民三五成群坐着喝茶聊天,说起村里近些年来的变化,大家满脸笑容。

去年,让宅村投资180万元打造“荷美让宅·共富工坊”项目,建成占地150平方米的荷富产业楼,配备冷库、电梯以及封罐机、贴标机等生产设备,形成特色农产品规范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让宅村农民素有种植藠头、辣椒等作物的传统,以往多靠农民自行售卖,收入有限。这两年,村里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统一收购后进行深加工。

今年,村里又开始探索培育村民直播网红,助推“荷美让宅”特色农产品线上飘香。同时,凝练特色荷文化,融合体育、健康、养老等休闲产业,打造富有让宅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这些新行当,也是村庄未来的希望。

“坚定信仰,打开你我之间的力量,润泽港湾里荷美繁荣的景象。”当村歌里的美好愿望照进现实,一个治理智慧、服务便捷、产业兴盛、安居乐业、文旅融合的“荷美让宅”样板呼之欲出。

记者手记

“蜗牛” 变“骏马”

仅用一个多月拆完危旧房,半年创成未来乡村,两年搞活荷产业……曾经的“蜗牛”跑出“骏马”的速度。

“这份初心,照亮幸福小院的星光,用脚步丈量四季变化的模样。”市级选调生、让宅村书记助理徐佳文对这句歌词情有独钟,她说:“村庄变化很大,百姓意见却很少,这无一不是初心的力量。”

一如让宅的村名,担任村支书后,胡金泽让出了家里的事业,一心扑在村级事务上,还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补贴,全额让给了操持村集体经济的村干部;乡贤让出自己的资金、资源,3年累计捐赠超150万元,他们是村庄发展建设的助力者,更是“兜底者”;村干部让出自己的双手,带头搞创建、干农活,凌晨4时左右的身影,是实干精神最好的表达。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在让宅蹲点过程中,记者发现党员干部带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听到最多的就是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认可。“我喜欢村民笑着来办事。”胡金泽的初心,简单,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