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饭店老板 酷爱钻研文史
记者 唐旭昱 文/摄
在兰溪城的一隅,有一家名为汾阳的饭店,隔壁是汾阳旅馆,它们的主人郭有忠是一名年逾五旬的汉子。尽管只拥有初中学历,但岁月的沉淀与对历史的探寻,让他的内心世界远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宽广。
郭有忠,土生土长的兰溪人,老家在一个叫洪大塘村的地方。汾阳远在山西,郭有忠说,他们的先祖叫郭昭乾,是大唐名将郭子仪的后代,而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王。
郭有忠从事过建筑业、养殖业、运输业,三十而立的年纪,转身投入餐饮行业。
2005年前后,洪大塘村要修宗谱,郭有忠是发起人之一。“70多年没修了,迫在眉睫。”时隔70多年重修宗谱并非易事。大家只能四处打听,凡遇到同姓之家,必登门了解。郭有忠说,有幸参与家族人员的调查登记工作,他才对自己的祖宗有了了解,“很了不起”。
洪大塘村的宗谱名为《汾阳药院郭氏宗谱》,这其中,郭有忠对“药院”二字颇感好奇。兰溪其他支派的郭氏宗谱基本续修成功,但都与药院支系不同。
许多人知晓,兰溪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兰溪曾与浙江慈溪、安徽绩溪并称“药都三溪”,颇负盛名。《汾阳药院郭氏宗谱》记载了郭氏一脉近千年来从事医药业的事迹。郭有忠觉得,要好好理一理其中的故事。
不过,还没正式开始,第一道难关就出现了。宗谱里的繁体字让郭有忠措手不及。“简体字都没认全。”郭有忠买了本字典,一边翻宗谱,一边查字典。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饭店打烊之后,便是郭有忠的另一段“营业”时间。不同于白日的烟火气,这时的他是穿梭于历史长河中的探索者,沉浸在家族古籍与地方文献中,追溯着祖辈的足迹,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根据郭有忠考证,郭昭乾传七世至国子监助教郭良赞时,由婺州(金华)迁居兰溪城,其孙郭时芳任元兰溪州学录,其后裔在兰溪老城今牛角尖、星宫巷、郭宅巷一带居住行医,参与管理兰溪州的中草药采收销售。
“海宁有名的郭氏女科,和我们同宗。”郭有忠介绍,从郭昭乾开始,郭氏后裔以家族秘传的专治妇科的牡丹十三方为主要诊治医方。
郭昭乾乐善好施,相传某日遇一道人到其府上乞斋,郭昭乾友善相待。道士离去时,留下三朵牡丹花,每片花瓣上有一药方,正好十三方。后按方疗疾,疗效立见,“牡丹十三方”名声从此远扬。
郭有忠是个较真的人,宗谱上的记载他都要去其他文献资料上求证。海宁的郭氏女科和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大梁郭氏世谱》都佐证了《汾阳药院郭氏宗谱》中记载的牡丹十三方确有其物。
历经10年,郭有忠利用业余时间查询、整理,关于汾阳药院郭氏的资料达一万多字。但是,他没有写成文章。“一方面是我文化程度低,另一方面是在兰溪没找到牡丹十三方的实物。”
到了2018年,洪大塘村续修宗谱。通过多方联系,郭有忠在一位老人家中找到牡丹十三方以及同册中郭氏先人手录的其他药方,含妇科保胎、出血、断奶等系列,还有一些治疗常见的头痛发热等方。遗憾的是,老人心有顾虑,拒绝了将药方刻印到宗谱中的要求。
近几年,郭有忠的这份热爱逐渐外溢,他开始尝试着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文字,产量不高但考证严谨的文史类稿子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当地文化的长河之中。郭有忠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他不会打字,所以给电脑配了个手写板。前段时间,他在“兰溪文史之家”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探寻兰溪历史上第一个“省考状元”以及兰一中的第一批拓荒者》的文章,获得1.1万人次阅读量。
因这份对文史的热爱与贡献,郭有忠有幸成为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一员,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挖掘、整理、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郭有忠说,在研究会里他是新人,每次写完稿子,研究会的“前辈们”会帮忙指正。
如今,郭有忠的饭店出租给别人,他只需负责旅馆的经营,只为有更多时间看书、搞研究。旅馆不大,大堂有张木桌,上面放着书,收银台后边有个书柜,里面也放着书。
前几日,郭有忠给记者发来一篇文章和一段文字:“我今天尝试用散文,并引用古诗,写了写道光乙未年大旱的事,请指正一下。我觉得写文史不能太古板,需要加入现代新词,这样更适应年经人的口味,但又不能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