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周日金华站,十载急救情

每周一次急救普及,他们已坚持400多次

记者 金璐/文 陈业/摄

8月4日一大早,“燕子”就起床了,因为她跟人约好上午8时30分到铁路金华站做急救普及志愿服务。

这个计划是在前一天晚上10时定下来的。“燕子”接到带她做公益的朋友“丹姐”的电话,说之前的报名者中有人临时有事来不了,问她能不能顶上。“燕子”当即跟丈夫说了这事,讲定第二天早上由丈夫送孩子上兴趣班,她自己去铁路金华站做志愿服务。

上午8时许,“燕子”赶到铁路金华站。当天志愿者的组长“金”听完她的经历,告诉她:“你很幸运,今天是我们在金华站做急救普及志愿服务第10年的第一次活动。”

火车站里的一个“岛”

熙熙攘攘的铁路金华站,在服务台和公厕之间的一片空地上,摆上了一块瑜伽垫,上面是一个假人模型,仿佛人海中的一个“小岛”。

这个“小岛”,每周日都会出现。

“如果我们走在路上,突然有人倒地,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判断环境安全,再进入现场,判断这个人是否有意识和呼吸。如果这个人失去意识,呼吸也停了,我们就要给这个人做心肺复苏,同时请围观者帮忙打120……”“燕子”开始演示急救的具体步骤,身边很快围拢一圈人,还有人上前一试。

旅客杨金美学了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方法,又主动请志愿者教她呼吸道异物堵塞时用的“海姆立克手法”。她说,这样的技能太实用了,能给自己身边人多一份生命保障。

也有旅客不好意思操作,说看看就好。“燕子”就会耐心劝说:“这个看着简单,自己动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光靠看可学不会,来试试看吧!”

有很多小朋友对急救感兴趣,“燕子”会告诉他们:“你们还小,力气不够大,做不了心肺复苏,但可以学一学AED的操作,学会了将来一样可以救人。来,看这台模型机,拿到第一件事是开机,你看该按哪个按钮?”

3个多小时一晃而过,留言簿上写满旅客们的寄语:“很有意义的活动”“值得学习”“非常简单实用”“生命第一时间得到急救”……

一次课救下一条命

“为什么要把教学点放在铁路金华站?因为这里人多!”活动主办方金华市小脚丫公益基金会负责人“义工008”说。

2015年7月,小脚丫公益基金会开始在金华市区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放置AED(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仪),第二台就放在铁路金华站。有了AED,下一步要解决的是“谁有能力使用AED”的问题。他们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后,每周日到铁路金华站给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教学服务。

“义工008”没想到,急救普及很快起了作用。2016年,急救讲师赵雪梅在铁路金华站教学的时候,乘客小张对“海姆立克手法”特别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向赵雪梅学习。小张从事早教工作,听说赵雪梅同时也做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就提出跟她加个微信好友。让赵雪梅意外的是,没过多久,她接到小张的微信电话,说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孩子吃苹果噎住了,想要救人又担心自己的动作不标准……赵雪梅连忙将自己的课件截图发给小张。刚发过去,就听小张在电话里惊喜地喊:“好了!孩子把苹果吐出来了!”

另一起救人案例就发生在铁路金华站内。那是2018年5月的一天,志愿者方斌正在站内开展急救普及,突然接到求助。原来,一名旅客带着三个孩子出行。她手里抱一个孩子,背上背一个孩子,另一只手还牵了一个孩子,忽然发现手里抱着的9个月大婴儿脸色发白,怎么叫都没反应……

方斌见到这名婴儿时,孩子的小脸已经变成酱紫色,胸膛没有任何起伏,拍打足底也没有反应。他学过怎样给婴儿做心肺复苏,在模型上练习过,但从来没有实践过,心里很紧张,但还是尽量镇定下来,把婴儿转移到母婴室,然后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给婴儿做胸外按压。两分钟后,婴儿哭了出来。方斌狂喜:自己成功把孩子救活了!

无报酬服务九周年

“你们来这里教急救,有钱拿吗?”有旅客好奇地问。“没有,我们是志愿者,做公益。”“燕子”回答。

“燕子”真名叫陈晓燕,是市第二医院护士。她是福建人,2018年到金华工作,3年前开始做急救普及。她觉得,急救是一种值得每个人学习掌握的有用技能,她想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大家。

把“燕子”带入急救普及领域的“丹姐”吴旭丹是市第二医院退休职工。她做急救普及已经多年。“丹姐”说,她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做急救普及的原因是,读初中时,邻居家8个月大的婴儿吃橘子时吸入气管,家里人哭天抢地把孩子送到医院,却已经来不及抢救。后来她接触到“海姆立克手法”,发现简单的几个动作就能把噎住的人救回来,就想让更多人掌握这一手法。

“丹姐”在铁路金华站做急救普及五六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遇到一个北京旅客,对方看到她手中的AED模型机,非常激动地说自己的命就是被这个机器救的,当时他心脏骤停,正巧附近有AED,又有会使用的人,机器经过多轮放电,起搏成功。还有一对夫妇,丈夫说自己的命是靠妻子用心肺复苏救回来的。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让“丹姐”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还有一位旅客的留言,“丹姐”一直存在手机里。对方是一名执业医师考官,看到有志愿者在教急救,很感兴趣,就过来旁观,他没有想到这些非专业人士居然做得这么好,于是写下:“现场急救流程操作很规范,甚至比一些初入临床的医生更熟练,点赞!”

“丹姐”说,这些来自旅客的肯定,成为志愿者们在这10年里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

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从2015年到2024年,铁路金华站的急救普及活动除了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停过几次外,每周不辍。一项公益活动,为什么能够坚持那么多年?

从最初就一直参与这个项目的志愿者黄永坚觉得,这是因为急救普及是件好事,也因为在金华有爱心的人很多。

黄永坚是金华大昌汽修的一名设备维修师,每周日单休,他就去做公益。他说,自己没什么兴趣爱好,儿子已成年,觉得做急救普及有意义,就多花点时间去做。2015年活动刚开始时,他几乎每个周日都去,近两年身体不好去得少一些,但依然在志愿服务微信群里很活跃,为活动做统筹和后勤工作。

黄永坚觉得,活动能延续下来,要感谢几个志愿者群体:

一是医护人员。活动刚开始时,市第五医院和市人民医院有大量志愿者参加急救普及,以他们的专业能力带出一大批普通志愿者;近几年在“丹姐”带动下,市第二医院很多护士和职工积极参与,甚至整个党支部或党小组长期参与,像8月4日的活动就有陈晓燕和方学玮两名护士参加。

二是跑者群体。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火热,大赛主办方普遍会准备AED、急救员和急救跑者,这让普通跑者对于心脏骤停的危害有了更多了解,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主动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进而参与急救普及。参加本周日活动的葛瑞英和商银花,都是多年的老跑者。

三是青年学生群体。市技师学院有个“‘救’在您身边”志愿服务队。据该校实习教师叶圣陶说,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主体是青年学生志愿者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一届届学生前后相继,一直传承了下来。他本人曾是服务队负责人,留校后继续在空闲时间带领学生做急救普及。刚开始只在铁路金华站,后来进社区、进博物馆、进养老院、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慢慢扩展到更多点位,做更多领域的服务。

有些学生毕业后依然会做急救普及志愿者,市轨道交通集团职工方周磊就是其中之一。他说,高中时的志愿者经历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如今工作了,每次感觉到累或迷茫,就到铁路金华站做志愿服务,能让他体会到一种很强烈的“被社会需要的感觉”。他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铁路金华站的急救普及相当于一个“学校”,有很多志愿者都是从这里起步。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义工008”相信,他们还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