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探索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模式

婺城城北街道打开居民幸福大门

本报消息(记者 余美娜 通讯员 张楠楠)“这几天李阿婆住院不能来取午餐了,我给她送过去,这样也不用在医院多订一份。”婺城区城北街道常青社区志愿者贾桂余,早早地等在送餐点,为住院的李阿婆取餐。贾桂余是常青社区的居民,加入“青”情志愿服务队后,常常在社区巡逻反馈问题、帮助行动不便居民送菜送药等,老贾忙得不亦乐乎。

“青”情志愿服务队里,像老贾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很多。常青社区成立之初,面对社区内老旧小区多,老年居民基数庞大的现状,社区党委以连接青年人和“常青老人”为切入口,打造了一支驻区单位、企业银行、医疗机构、人大联络站、社工站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青”情志愿服务队,号召带动社区老人参与社区事务,服务社区居民,居民们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出深厚的邻里情。参与“青”情志愿服务队的老人,大多是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五老”人员,他们经历多、见识广、威信高,在交通引导、纠纷调解、文明创建等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老城区形成了一道“银红相映”的风景线。

“每次巡逻走到这里刚好是半圈,进来歇歇脚,休息一下,天气这么热也可以进来躲躲太阳,喝杯水。”社区“青情”志愿服务队队员杨郊点赞的,是今年四月社区携手辖区企业成立的“青”情暖心驿站,驿站里放置了沙发、饮水机、瓶装饮料、茶点等,充电口还有免费WIFI服务,供市民和户外工作者使用。

“青”情服务队、“青”情暖心驿站等服务品牌,是常青社区为打造“一根常青藤,打开幸福门”党建品牌而探索创新的载体,既是治理结构的体现,也是服务理念的表达,形成以社区党委为主干、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支脉,多方参与、共享共治的“藤状架构”。

在婺城区城北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居民老年人多的实际情况普遍存在,这样共治共建共享的和谐模式,在街道的推动下,遍地开花。

据悉,近年来,城北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多元社会力量合伙参与基层治理,将“管理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全面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