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为媒做公益 他们一直在路上
记者 季俊磊 实习生 周佳乐
在婺城区沙畈乡,“山里群”是一个温暖的名字。
“我们大多来自沙畈大山,喝白沙溪水长大,希望能尽己所能,为大山做点善事,回报家乡父老。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一群人的力量就会大些,大家手牵手一起走,会走得更好更远。”这些年,婺城区沙畈乡山里群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就像一股暖流,回荡在大山深处。山里群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虞建灶说,大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敬老、助残、助学、助困上步履不息。
怀着公益心造福乡里
“‘山里群’诞生之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微信群,意思是山里人帮助山里人。”微信群由琅琊初中老师周胜明发起。周胜明最早在周村教书,有很多学生、朋友,建“山里群”意在打造熟人圈,加强山里人之间的联系与资源共享。
虞建灶是周村人,也是周胜明的学生,是最早加入“山里群”的群友。在那之前,虞建灶曾建立周村微信群,经常伸出援手帮助有困难的人。逢年过节,他还常给村里的老人送去节礼。他说:“他们看着我长大,如今有了一定能力,应该回馈。”
2017年端午节前夕,虞建灶带父亲到市区某足浴馆洗脚。“太舒服了。”走出足浴馆时,父亲的感慨让虞建灶陷入沉思:“村里的老人应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服务,如果能把技师请进山里就好了。”
说干就干,虞建灶联系该足浴馆负责人,商议此事。“对方很支持我的想法,但希望收点成本费。我以个人名义在他店里充值了5000元。”虞建灶说,足浴馆负责人见他如此爽快,就答应下来。
周村党支部书记虞根寿得知后喜出望外:“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全力支持!”他立马组织村老年协会的工作人员,通知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报名。第二天,虞建灶带着10名技师来到村里,忙活了一上午,为80多名老人提供洗脚服务。
洗完脚后,年近八旬的范美君拉着虞建灶的手说:“实在太感谢你们了,你们是好样的!”老人的话深深触动了虞建灶,也在他心里埋下了做大做好“山里群”公益的种子。
走向规范化播撒更多爱
公益就是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在虞建灶和周胜明带动下,“山里群”从一个联络群逐渐发展成为公益群。“目前群里有500多人,每次活动召集200个志愿者不是问题。谁有空谁出力,大伙都很积极。”周胜明说。
从2017年开始,周胜明和虞建灶带着群友围绕敬老、助残、助学、助困,一直为沙畈乡做好事、送温暖。逢年过节,他们组织志愿者开展慰老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春节写春联;在琅琊初中,他们创办“山里群公益奖学金”,每年发放一万元奖励优秀学生;积极为残疾人之家送温暖、爱心义诊等。
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则标准,资助对象怎么确定、资助费怎么发、公益资金如何监管等问题在公益服务运作过程中浮现出来,成立一个有组织的公益服务中心迫在眉睫。虞建灶召集骨干成员对此事进行商议。“有正规的运作章程,才能聚拢更多爱心人士,让爱变得更加广泛,帮助更多的人。”
2022年,沙畈乡山里群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立,“山里群”公益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他们制定组织章程,确定宗旨,选出理事长、监事等5人作为核心团队,组建了40多人的理事会组织统筹各项事务,继续在沙畈乡播撒爱心。山里群公益服务中心副理事长戴群彪说:“理事会成员大多在市区工作,组织公益活动时,大伙都驾车赶回来献爱心。”
在沙畈乡黄坛村,年近七旬的唐爷爷是孤寡老人,因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在山里群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之前,周胜明就已经关注他,每年为他捐赠物资。周胜明说:“公益服务中心成立后,我们把唐爷爷确定为定向帮扶对象,安排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每天给他送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照。”
这些年,山里群公益服务中心在坚持原有公益活动、项目的基础上,还开拓了新项目。“‘山里群公益奖学金’我们坚持了6年,还联系浙江李子园食品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婺城支行等单位,在琅琊小学开展多次助学活动。”虞建灶介绍。
是什么推动这么多山里人积极参与公益?虞建灶给出了他的答案:“生我养我的大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忘记。我们虽然走出了山村,但应该想着反哺家乡,帮助家乡发展起来。”下一步,虞建灶将开展助农公益,推销家乡土特产,在更多平台上把公益做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