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街道社工站三向发力 打造居民身边的“幸福站”
本报消息(记者 俞萍)“目前,我们社工站已经初步具备了社工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为辖区打造‘友好型社区’提供有力支撑。”昨天,金华开发区西关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关街道社工站运行三年来,坚持“党建引领 共享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资源整合、队伍建设、造血型项目开展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将服务和资源延伸至居民家门口。
整合资源拉长服务链条
今年3月份,西关街道辖区百名老人走出家门,享受了两天一夜的免费旅游,并听取相关健康讲座,老人们普遍反馈“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服务得好”。这是社工站在了解辖区老人需求后,通过链接社会资源,为辖区老人组织的免费养生旅游活动。据了解,社工站入驻街道后,便对辖区内的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开展常态化走访及需求评估,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发掘服务对象需求。评估结果显示,辖区老年人普遍存在精神、娱乐生活相对匮乏,对此,社工站积极对接企业资源,开展困境帮扶、文化娱乐等系列长者服务,其中面向长者的健康之旅项目,已为辖区内750多名长者提供了免费旅游体验服务。
在资源整合方面,西关社工站与街道卫生院、残疾人之家、文化站等多个工作线共同开展服务,不仅扩展了工作空间和场地,也丰富了服务内容和形式。
专业队伍提升服务品质
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西关街道社工站注重培养专业化、本地化的社工队伍,从业核心人员由最初的企退人员调整到专职大学生,人员变动为团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社工邵皓天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自2022年12月入职后,主要负责日常探访、小组及项目活动策划。在高龄长者和困境儿童领域,他凭借专业的能力和热情的服务,成为社区服务“一老一小”的模范。截至目前已完成15个个案服务,开展4个小组活动,是社区居民的“老熟人”了。
像邵皓天这样的年轻专业社工,西关街道社工站共有3名,除通过日常培训增强社工的职业自信和服务能力外,社工站还制定了社工行为标准化体系:依据年度计划,对各岗位进行细致分工,并依据社工的三大工作方法,将社工划分为探访社工、活动社工和项目社工,同时编制社工操作手册,实行定期轮岗培训,确保站点全面发展。
志愿力量拓展服务宽度
“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特点,我们还以社工站为主体单位,组建了大学生志愿者、俞阿姨便民之家、非遗集市志愿者、社工文艺志愿者等多支志愿者队伍,活跃志愿者总人数达到300人以上。”西关街道社工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志愿者队伍不仅在便民服务、传统文化推广以及文艺演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贴心、专业的服务。
此外,西关街道社工站还在筹备组建书协、武协、助餐志愿组织等社会团体,立志让社区长者在老有所乐的同时能积极参与开发区的社会工作,提升自身社会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