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万年炊烟留印记 下伊走出新“稻”路

策划 李艳 许新云 撰稿 吴璇 摄影 胡肖飞 宋洁梅

早稻抢日,晚稻抢时。眼下,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下伊村1300余亩的晚稻苗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稻浪翻滚,焕发勃勃生机。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一,三声锣鼓响打破了这个古村的宁静。一年一度的保稻节如期登场。跟随身着传统服饰的祭祀队伍,感受着这一“活着的上山”,村民与游客伴着旋律轻声哼唱起村歌《古城下伊》:“那是万亩金黄稻田呼唤的声音,那是万年炊烟留下的印记……”

起调

城墙遗址 溯一个 关于古城的故事

“那些写在宗籍上的从前的故事,是否沿着越溪流淌在你身边……”跟随村歌的旋律,记者在村委会副主任伊敏林的办公室柜子里,看到一套完整的《古城下伊族谱》,共计18本。

1308年,龙游县尉伊恭行至下伊,“乐其山水之胜、土田之沃,又卜居邑东之古城。”于是,下伊由此耕读传家、繁衍生息。明成化七年,设立汤溪县,下伊人从龙游人变成了汤溪人,但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靠田吃饭”的基因。

为何要叫“古城下伊”?带着疑问,记者跟随伊敏林来到位于村西北方向的古城墙旁。“这就是古城墙遗址,土夯的,宽六七米,历经沧海桑田,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金二中教师、地方文化研究者伊有喜的家就在古城墙不远。“以前我们把古城墙一带叫做古城脚,父辈们在田里干农活,孩子们就在城脚下玩耍。但一直没深究过它的意思,直到有一天读《汤溪县志》,才发现竟然有相关记载。”

《汤溪县志》卷十三之古迹,第一条就是“古城脚”。“在县城西五里,汤塘山之尾。高约五尺,广二丈余。”汤塘山之尾,就是下伊村的青阳山一带。

2018年底,正在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下伊青阳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徐峥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竹林小道上发现的一个石镞(古人用于打猎或战争的箭头),将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经过试掘,在村东南部一座名为三潭山的山坡上发现了遗址,遗址下层是上山文化遗存,后来这个遗址被公布为第19处上山文化遗址。”徐峥晨说,遗址让“古城下伊”有了新的文化标志。

升调 稻亦有“道” 许一个关于保稻的诺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可能是古人对田园生活的极致表达。今天的下伊人则用村歌《古城下伊》来形容对农耕的期盼:“在祠堂许下愿,稻花鸣语连天。”

农历六月初一是一季稻抽穗灌浆的时刻,也是下伊人的大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以设宴招待亲朋好友的形式祭祀“五谷神”和祈祷丰收。下伊的“保稻节”历史悠久,据《汤溪县志》记载:“六月初一,或五月廿五日,农民以牲礼祈祷于土谷之神,谓之保稻。”

穿长衫、请五谷神、吃保稻饭……在村民伊根粮的记忆里,儿时“保稻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妈妈会用麦粉做很多面食,麸浆馃是必做的”。保稻节还有“多一个客人,多一担稻谷”的说法。在妇女主任伊雅明看来,小时候的保稻节更像是一次全村的“大请客”。

2017年,下伊村获批浙江省首届传统古村落,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召集年长者座谈。通过老人们的回忆和描述,下伊村的保稻节传承更为完善,被游客称为“活着的上山文化”。“在细节方面,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完善,例如祭酒由啤酒改为农家酿制的黄酒,把塑料杯改为小酒盅,只为一个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伊敏林说。

保稻节仪式相当隆重,村民们要身着长布衫,在山头祖殿恭请五谷神,再按照既定路线,抬着五谷神像穿过村子走进田畈,到达五谷神殿原址,在满目青翠的稻田中进行祈祷。随后,祭祀队伍回到村中的思任堂。整个仪式要持续3个小时。

“我们选择了稻米,就选择了一种文化,我们的生活情感甚至精神世界与稻米交融在一起,生生不息。”在汤溪新乡贤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伊福泉看来,“保稻”习俗与上山文化的稻作起源遥相呼应,既是对农耕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转调 禾下追梦 画一幅关于振兴的蓝图

一粒小小的稻米,串联着上古文明与现代文明,链接起“上山”与“下伊”。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下伊如何让传统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复活”?村两委给出了一个回答:以“稻”为媒,开辟乡村振兴新“稻”路。

用“好田景”带动“好钱景”。站在下伊村西侧的田埂上,厚大溪穿流而过,眼前是700余亩还未种植水稻的田块。依托汤溪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小而乱的田块将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田地力提升、智能灌溉等项目建设。

“项目实施后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平均每亩提高50公斤左右。”望着眼前还未开发的农田,汤溪镇农办主任王斌表示,项目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提供一批工作岗位安置剩余劳动力,为当地发展注入后续活力。

用“好风景”带来“好光景”。离田块不远,是正在建设中的稻作文明博物馆,根据设计方案,这里将成为下伊村集中展示稻作文化的窗口。在村办公大楼的会议室里,伊敏林拿出了下伊村村庄规划(2023—2035),从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到总体布局、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整整90页,展现的是下伊村的发展蓝图。

今年2月,下伊村入选第十二批(2024年度)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都说种田是‘靠天吃饭’,我们下伊是要‘靠稻吃饭’,立足稻田资源、稻作文化等优势,探索上山文化与文旅融合之路,推动稻米、研学游、稻田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伊敏林说。

正如村歌《古城下伊》里所唱:“让青阳山为鉴,画古城的明天。”如今的下伊正基于产业、生态、文化,打造区域品牌,用“稻米+”探索乡村未来,通过一粒米撬动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乡村文化积蓄 澎湃力量

下伊村是个常游常新的古村,去年来时便被它的“保稻”所吸引,今年重走一回,被它的“蓝图”所震撼。记者走了新村、老村,看了青阳山遗址,逛了“稻之道”保稻文化特展,看到的不仅是乡村肌理焕发出新气象,也看到了文脉赓续和乡愁依依,更看到了乡村文化积蓄起的澎湃力量。

自2017年以来,下伊连续举办保稻文化节,积极打造“活着的上山文化”,以稻作文化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包含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保稻”就是下伊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也是下伊儿女情系桑梓的纽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古”到“新”,下伊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也希望在未来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