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村的新光景
——从一个村庄的“破”“立”“变”看乡村文旅融合
记者 陈浩洋 吴瑜涛
8月3日晚,夜幕下的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渐渐热闹起来。老屋天井里,“Nian每周音乐会”准时开演,“廿乐队”主唱激昂的歌声瞬间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
走进新光村,会给游客带来“古老和现代”的反差感。一边是粉墙黛瓦错落、青石板路蜿蜒、小溪缓缓流淌,不禁勾起儿时的回忆;另一边则是非遗文化、乡村咖啡、手工文创等数十种业态聚集,让游客不知不觉放慢脚步、放松心情。
从“五水共治”整顿水晶作坊、保护修缮古民居,到引进乡村运营团队、打造乡村创客基地,新光村率先探索以乡村运营赋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短短十年间,从一个污水横流的“脏乱差”村,变成生态美、产业兴的“网红旅游村”。
“新光村先‘破’后‘立’,现在又到了‘变’的时候。”虞宅乡党委书记毛悦认为,新光村要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指引,持续打造中国乡村创业谷,在文旅振兴乡村的赛道上融合“义乌发展经验”的精髓,以“莫名其妙”的方式吸附各类人才,碰撞出一个个“无中生有”的新业态,形成“点石成金”的产业共富带。
先“破”
从杭金衢高速浦江出口下高速,沿着S210省道浦江段往西北方向开车约20分钟,便到了新光村。
村里的灵岩古庄园始建于1738年,被誉为“江南乔家大院”,屏门格扇、雕花游廊、老屋天井,徜徉巷道别有一番滋味。但10多年前,这个有着28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却被污染“遮蔽”。
原来,新光村很早就引进水晶作坊。最多时,村里210多户人家,竟有316家水晶加工户。虽然生意蒸蒸日上,但污染日益严重。
当时,村里的老宅子几乎全部“沦为”水晶作坊。全村充斥着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污水直排村后的茜溪,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原本白墙黛瓦的村庄一度污水横流、粉尘漫天。“村民们都说自己是‘坐在垃圾上数钱、躺在医院里花钱’,不少村民搬走了。”新光村原村委会主任朱玉堂说。
痛定思痛。浦江打响“五水共治”的发令枪,全域推进美丽乡村星级创建,掀起环境整治的燎原之势。新光村一鼓作气关停了300余家水晶加工点。
但转型期的阵痛无可避免——在水晶作坊全部搬离以后,村里只剩下28名留守的老人,整个村成了“空心村”。习惯了隆隆机声的村庄,也在突然来临的安静中陷入迷茫:今后何去何从?
经过反复商讨,村两委干部们不约而同将“宝”押在村里的古建筑资源上。
灵岩古庄园是一个有着浙商300年传奇经历和故事的江南大院,村里拥有古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民居140间——这些宝贵的古建筑,是新光村重现荣光的基础。
在思想统一到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后,村两委说干就干,他们委托专家团队完成了《新光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并根据“修旧如旧”理念,分步对村内诒榖堂、双井房、廿玖间里、桂芳轩等古建筑进行修缮,昔日的“江南乔家大院”也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新光村最终实现生态涅槃,换回绿水青山。
“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保存下来,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后来的青创基地,有了村里的特色旅游。”新光村党支部书记朱红昌说。
后“立”
洗尽污垢、焕发新颜的新光村,开始尝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但谁来开发,如何运营?
踌躇之时,青年创客陈青松与新光村的“一见倾心”,让这座亟需转变“赛道”的小村庄云开月明。2015年下半年,新光村引进浦江县青年创业联盟,打造了首个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廿玖间里。
“政府提供了不少扶持措施,比如前三年免租金,并为创客们积极争取税费减免、融资信贷等优惠政策。”陈青松说。很快,一批青年创客会聚起来,以乡愁嫁接业态,用创意反哺乡村,让曾经的老院子成了新青年的聚集地,迅速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通过探索“古村落+创客+农文旅”的发展模式,新光村在乡村旅游的拥挤赛道上突出重围。2015年,新光村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到2016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20万人次,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快速增长的客流量也成为村民的致富增量。看到村子的变化,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摆起小摊,开起餐馆、民宿。“老房子农家菜”餐馆业主朱圣江是村里最早一批开饭店的村民。“村里村外环境好了,生意也慢慢好起来,节假日客人纷至沓来,大家都忙不过来。”朱圣江说。
新光村的美景,还受到外来客商的青睐。来自新疆伊犁的塔塔尔族姑娘谢热克艳·再尼丁,在几番游览新光村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流连忘返”。去年底,她在新光村开设浦疆民宿和浦疆饭店。“在节假日等旅游旺季,民宿基本都能满房,也有不少游客会来店里用餐,品尝与当地口味不一样的新疆美食。”现在,新光村共有民宿12家、农家乐25家,每年营业额近900万元,被评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带动村内就业109人。
同时,以新光村为“原点”,虞宅乡以茜溪为依托,将沿线村庄注入不同元素,串点成线,打造了以“清境、亲乡、轻度假”为主题的茜溪悠谷轻度假区。
“经过几年时间的打造,这条线路的旅游项目已经从2个增加到31个,串起前明运动村、利民昆虫博物馆、下湾书画村、新光灵岩古庄园、虞宅花谷田园综合体、野马岭·中国村等一大批自然与人文景点。”毛悦说。
再“变”
如果说过去在乡村谈产业,相对更重视传统种养业,那么随着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如今需将视角扩张至整个乡村资源的配置与经营。优秀的乡村运营团队,善用敏锐的眼光,把有形或无形的资源禀赋挖掘放大,再导入资本、人才、信息、业态等要素,在精准策划、精准定位中,塑造着乡村新优势新动能。
虞宅乡前明村就是一个例子。
前些年,前明村争取到浦江县最大的乡村体育馆落地,后续又相继建成一批体育设施。然而,这些项目并未得到有效利用。2020年,旅游从业者虞水水在考察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运营想法:抓住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的风口,依托体育场馆和乡村空地,打造多彩田园营地。通过运营整合,前明村不仅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更是蹚出了一条乡村研学游的新路子。
如今,越来越多村庄通过乡村运营找到资源升值的路子,尝到融入市场的甜头。作为乡村运营模式的先行者,新光村却又一次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
8月3日,毛悦带着乡里、村里的干部,和陈青松团队再次讨论“中国乡村创业谷微住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其实是“新光村怎么变,如何再出发”。
为什么要变?毛悦给出两个理由:“一是,随着消费大环境的改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卷’,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新光村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二是,新光村探索乡村运营进入第九个年头,很多业态开始老化,新光村的吸引力、关注度正在下降。”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观点。2019年,新光村接待游客数量达70万人次,而去年回落到45万人次。
怎么变?新光村的答案是围绕人来变。
一方面,打造更多新场景,吸引客流。例如,对廿玖间里进行业态升级,打造屋顶咖啡等一批更加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新业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新场景,把旅游时间拉长,促成流量有效转化。”陈青松说。
另一方面,推出“中国乡村创业谷微住计划”,吸引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现在的乡村正吸引越来越多心怀“诗和远方”的青年人。以此为契机,新光村计划打造全省首家乡村青年人才公寓,吸引更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前来打造沉浸式乡村轻度假区,探索乡村共富新模式。
“无论是吸引客流,还是吸引人才,都需要我们焕新机制、焕新定位。”毛悦认为,政府职能应该集中体现在优化乡村发展环境上,以竞争性创建、奖补式激励释放乡村建设活力,以基础设施、产业扶持、运营人才培养为乡村运营提供支撑。
例如,为破解各村单打独斗相互难为配套、缺乏统一专业运营、对接市场较难等难题,虞宅乡以党建联建引导资源凝聚,运行组织联建、项目联营、活动联办、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乡村共治的“三联三共”工作机制,推动村庄景区一体化。今年,虞宅乡与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茜溪悠谷乡村共同体”,探索“国资+村集体+社会资本+N”多方组合机制,计划推动整线资源高效整合,实现乡旅资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专业化发展。
而在新光村“再出发”规划中,古村落、老建筑依然是重要“引擎”。毛悦表示:“新光村近1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以市场化方式进行活化利用,可以让古村落、老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未来,新光村将通过对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