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特别报道

战地记者胡捷:用生命书写“捷”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 童俊/图

胡捷烈士唯一健在的弟弟胡十足

东阳南峰村,胡捷家的老屋地基

东阳南峰村胡氏宗祠大门

海门县政府旧址

盐城西门(安泰门)旧址

本报记者在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祭拜无名烈士

【苏北前线支社十四日电】本社记者胡捷同志,于解放叶挺城战斗中,深入火线采访,光荣负伤。十一日夜包围叶挺之人民解放军开始总攻,胡捷同志即随攻击该城西北碉堡之突击部队(保字大队二连)一同前进,部队冲锋时,胡捷同志亦与部一起冲锋,二连许多同志负伤倒下,胡捷同志仍奋勇当先,终于不幸中弹光荣负伤,胡捷同志伤在右大膀和左胸间,无大危险。另前线支社记者戴煌同志、编辑陈清伦同志,于此次通榆路中段战役中,均亲历每个战斗场面,进行实地采访。戴煌同志初次踏入新闻工作岗位,即随攻击叶挺北门之突击部队常胜大队,一起冲进圩内,亲历解放军战士与守敌展开白刃战。陈清伦同志于南洋岸叶挺战斗中,均与第一线攻击部队并肩而行数日,军区政治部对胡捷同志英勇负伤与戴、陈二同志的实际工作精神,认为是我党及党的新闻工作之光荣,特予抚慰表扬。 ——原载1947年8月17日《苏北日报》头版

【新华社华东二十日电】苏北收复叶挺城之战中,新华社苏北分社前线记者胡捷,于前线光荣负伤,弹中右肺,现正医疗中。新华社及华东总分社,特驰电慰问。 ——原载1947年8月23日《人民报》4版

【苏北十七日电】收复叶挺城(盐城)之战中,新华社苏北分社前线记者胡捷同志,于火线光荣负伤,弹中右肺,现正医疗中,华东总分社特驰电慰问。 ——原载1947年8月19日《大众日报》头版

◎何百林 季俊磊/文 陈斌/摄

77年前的今天,年仅30岁的他在江苏省叶挺城(盐城)战役中紧跟攻城突击队爬云梯采访时不幸中弹,苏北军区政治部特予表扬,中共华东局特电嘉勉……然而,不久后他下落不明,其英勇事迹沉寂77年至今鲜为人知。

从7月下旬起,本报记者赴浙苏鲁三省五市寻访这位东阳籍新华社战地记者的足迹,真实还原那段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为英烈正名,助烈属寻亲……

在东阳老家,老屋地基还在,但村中很少有人听说过他的名字

从东阳城区南边的南午岭立交桥出发,沿217省道向南3公里左右,就来到南市街道南峰村。这是一个有着480多户1300多人的郊区村,与东阳城区仅一山之隔,217省道在村头蜿蜒,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进入南峰村,一面鲜艳的党旗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距离村口100多米处,有一座古朴的建筑——南峰村文化礼堂(胡氏宗祠),现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礼堂外有一株百年古樟,高大的枝干一直延伸至礼堂屋顶。

1917年7月,胡捷出生在南峰村。家中十兄弟,他排行老二。父母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胡腾鹤,意为腾云驾鹤、遨游九霄,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参加工作后,他改名胡捷。后来,他果真没让父母失望,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还成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战地记者,直至血染疆场。

但在如今的南峰村,很少有人听说过胡捷或胡腾鹤的名字。

南峰村文化礼堂内,3面墙壁上张贴着南峰村胡氏先祖画像、村史简介、优秀村民事迹和历年考上大学的村民名单,但没有关于胡捷的只言片语。

得知记者前来打听胡捷,南峰村文化礼堂管理员胡军华一脸茫然,因为他此前从未听说过。

得知胡捷是从南峰村走出去的新华社战地记者后,胡军华难掩激动和敬佩之情,连忙拿起手机不断地给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轮流打电话。

在连续拨打10多个电话后,终于有消息传来:“胡捷确实是南峰村人,他家的老屋地基还在……”

沿着村中道路步行5分钟左右,穿过几处拐角和一间旧房子,胡军华带着记者来到一处荒废的地基前。

盛夏时节,老屋地基里疯长的蒿草接近一人高,一片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在地基的西侧,残留着两处残垣断壁,其中一处门框上依然保留着几块精美的砖雕。

此时,一名佝偻着背、步履蹒跚的老人从老屋地基旁走过。老人名叫胡立人,碰巧的是,胡捷是他的二伯。

“二伯胡捷牺牲在解放战争中,政府还给我们家发过烈士证。只可惜,后来烈士证遗失了。”胡立人说,当时认定烈士时,误将胡捷写为义乌人。

胡捷牺牲时,胡立人还没有出生,因此他对胡捷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

知之甚少的不只是胡立人和南峰村村民。

由于历史原因,在东阳、金华乃至国内相关部门及研究领域,目前只有关于胡捷的零星信息,且有些信息前后矛盾。

比如,关于胡捷的籍贯,有东阳和义乌两个版本;关于胡捷的身份,有的说是《大众日报》记者,有的说是《盐阜大众》记者,还有的说是新华社记者;关于胡捷中弹的时间,出现1947年和1948年两种说法,且至今没有胡捷离世的准确日期。

甚至,关于胡捷的名字,也存在“胡捷”和“胡杰”两个版本。

在东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展厅,有胡捷的简介。其他烈士的介绍文字往往有数行,但胡捷只有短短的两行,其姓名写为“胡杰”。

东阳市革命烈士陵园负责人董瑞苹表示,烈士陵园展厅对于烈士信息上墙有着严格的审核制度,由于之前缺乏关于胡捷烈士的详细资料和准确信息,陵园在布展时,按照上级部门审批的内容,将姓名写为“胡杰”。下一步,陵园将根据最新考证成果,按照程序向上级部门申报,及时更新陵园展厅内的胡捷烈士信息,以更好地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21岁在江苏海门入党,23岁成为抗大五分校首期学员,结业后分配至新四军一师,解放战争期间成为多家红色媒体的战地记者

中共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金承善多年来一直在收集、整理关于胡捷的信息。数年前,他搜集到一份胡捷弟弟胡阿六生前写给中共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文章《胡家两英烈》,上面简要记述了胡捷的革命历程。

胡捷幼时家贫,只念过两年私塾。1936年,胡捷受生活所迫,到上海一家绸织厂做工,之后投奔时任江苏省崇明县水上公安大队长的大舅舅,任勤务兵。在那里,胡捷认识了东阳同乡、中共地下党员厉行。

在厉行的介绍下,胡捷加入抗日救国会。1938年3月,胡捷又随厉行到江苏省海门县,担任海门县警察中队警员。之后日军侵占海门,警察中队溃散,胡捷担任民国政府海门县长的卫士班卫士(当时的卫士班班长为厉行)。当年,21岁的胡捷在海门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厉行离开海门,胡捷接任卫士班班长。1940年11月初,新四军东进海门,胡捷赴盐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简称抗大五分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新四军一师,跟随部队到江苏省海安、启东一带活动,参加抗击日伪军的战斗。解放战争期间,胡捷担任华东野战军某部师通讯参谋,同时还是《盐阜大众》和新华社苏北前线支社(隶属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新华社苏北分社等多家红色媒体的战地记者。

金承善说,胡阿六文章中提及的信息,基本上是从江苏省海门县(现为南通市海门区)党史部门获取的。除此之外,中共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没有其他关于胡捷的详细信息。

像金承善一样多年来默默收集革命烈士资料的,还有《江苏省情影像志》总撰稿、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史志研究会会长季耀祥。上世纪80年代,季耀祥收集整理了3册《海门烈士传》,其中收录了胡捷的事迹。

“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跟东阳党史部门差不多,没有其他更新更丰富的资料。”季耀祥说,中共海门区委党史办关于胡捷的事迹材料是根据上世纪80年代厉行的来稿整理的,考虑到厉行不仅是胡捷的同乡和领导,还可能是胡捷的入党介绍人,因此厉行来稿中关于胡捷的简介比较可信。

按照厉行的来稿,1938年胡捷曾在海门县长卫士班工作。胡捷能先后担任卫士班卫士和班长,与厉行的推荐密不可分。由此可以推测,在此期间,胡捷很可能一边参与卫士班的工作,一边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南通市海门区友谊路23号,现为海门区烈士陵园。清代乾隆年间,此地为海门直隶厅厅署所在地。1938年,这里是海门县政府所在地,也是胡捷工作和秘密战斗的地方,后毁于侵华日军战火,1952年改造为海门烈士陵园。

遗憾的是,在海门区烈士陵园档案资料库里没有发现关于胡捷的任何信息。

另据海门区相关党史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启(东)海(门)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于1940年1月在海门县永平乡(现海门区悦来镇永平村)成立。当时已是中共党员的胡捷,会不会与永平党支部之间有联系?

永平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孙运勇认真查阅了启(东)海(门)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相关资料,并与记者一同前往村里年长的党员家里走访,但未发现与胡捷有关的信息。

“虽然现有资料中并未提及胡捷,但有可能因为胡捷地下党的身份不能公开,因此在当时和后来的党支部资料中没有记录。”孙运勇说。

在位于盐城市区迎宾北路61号的抗大五分校旧址纪念馆,同样也没有关于胡捷的任何信息。

在叶挺城战役中,他坚持紧跟突击队攻城采访,不幸中弹负伤,苏北军区政治部和中共华东局表扬嘉勉,但不久后牺牲,至今不知安葬何处

寻访至此,所有关于胡捷的信息均来自厉行的来稿。要认定胡捷的烈士身份和英勇事迹,还需要更多更权威的佐证。

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办宣传处处长王义云曾系统研究过叶挺城战役。王义云说,解放战争期间,盐城(当时改名叶挺城)位于连接江苏、山东的通榆公路旁,是苏北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是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1947年8月初,华东野战军总部对战场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决定发起叶挺城战役。

8月12日拂晓,第12纵队第35旅第103团受命从叶挺城(盐城)西门攻城,31名指战员组成突击队,胡捷作为战地记者参与其中。在冲锋号声中,突击队员越过公路,涉过护城河,攀登上城,奋勇杀敌,将红旗牢牢插上城头,后续部队迅速攻入城里。事后,103团被授予“叶挺部队”的光荣称号,记特等功一次。

在华东战场上,以叶挺城战役为标志,华东野战军和苏北解放区人民拉开了对敌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1988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叶挺城战役》一书中,对叶挺城战役的意义作了如下评价:“叶挺城战役截断了敌军进攻山东的补给线,支援了山东战场的内线歼敌,对刘、邓大军挺进中原,陈、粟大军进军豫皖苏边区给予了战略配合,打乱了蒋军的部署,对扭转整个战局……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场战役中,胡捷被敌人的机枪子弹射中。

原新华社苏北前线支社记者、后任新华社总社高级记者的戴煌曾在1987年写了回忆文章《胜利之路烈士的血肉铺就》,文中写道:“盐城(叶挺城)战役胜利结束了。我们幸存的战士们挤在盐城中学的土圩上举枪欢呼,而我的心头却很沉重。我没有再见到面红体壮、工人出身的记者胡捷同志,他在西门与战士们一道爬云梯登城时饮弹而倒……”

当年,更好地报道苏北地区的军事斗争迫在眉睫,新华社苏北前线支社应运而生,整个支社只有3名记者:胡捷、陈清伦和戴煌。戴煌回忆:“一个傍晚,我们各自背了一只小挂包,里面装着稿纸、手电筒和工具袋,随军上前线。临别前,我们都兴致勃勃,相互祝愿——祝你成功!打进盐城见!”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叶挺城战役》一书的第141页,收录了刊发于《苏北日报》1947年8月17日头版的新华社苏北前线支社电讯稿,题目为《随军冲锋奋勇当先 记者胡捷光荣负伤 军区政治部特予表扬》。文中说:“本社记者胡捷同志,于解放叶挺城战斗中,深入火线采访,光荣负伤……胡捷同志伤在右大膀和左胸间,无大危险……特予抚慰表扬。”

在江苏省档案馆,记者翻阅1947—1948年收集在馆的所有老报纸,最终找到《叶挺城战役》一书中记载的1947年8月17日《苏北日报》头版原件,看到了苏北军区政治部表扬胡捷的那篇文章。

更难得的是,记者还查阅到1947年8月23日的《人民报》。当天,《人民报》4版刊登了两则《中共华东局特电嘉勉》,其中一则是单独嘉勉胡捷的,可见当时胡捷所获荣誉之高,事迹影响之广。

遗憾的是,胡捷最终因伤重不治,英勇牺牲。

诞生于1939年的《大众日报》现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保存着战争时期出版的全部报纸。在馆长于岸青的帮助下,记者找到3篇关于胡捷的报道,分别为1947年8月19日头版的《记者胡捷光荣负伤》,1947年8月23日头版的《苏北军区政治部慰问前线记者》,1948年9月1日的记者节专页(即专版),从而进一步佐证了胡捷英勇事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于岸青说,在记者节专页中,一共介绍了12位在解放战争中殉职的烈士,其中,胡捷烈士的介绍文字最长,这在同类型报道中比较少见。

至此,胡捷的英雄事迹和烈士身份,已完全得到证实。

在战争年代,战地记者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回望77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地采访,一连串的假设和感动涌上心头——

如果胡捷等大部队攻入盐城后,再到连队深入采访战士,相信他同样可以写出现场感十足的新闻报道。

如果真要专注于采写31名突击队员的英勇事迹,他也可以选择与突击队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密切观察突击队员的攻城战斗。

但胡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危险的方式——先于攻城大部队,紧跟突击队员过沟壑、蹚雷区、爬云梯,最终不幸中弹,用自己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将人生中最后一篇战地报道书写在滚烫的盐城大地上……

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作出如此坚毅的决定?究竟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能如此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生死关头,英雄无悔;心有信念,浩气长存!

令人惋惜的是,受历史条件制约,胡捷受伤后究竟在哪一天离世,最后安葬何处,至今无人知晓,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更没有留下一张个人照片或任何遗物……

解放日报社原总编辑写诗怀念,为儿子取名时特意以“捷”表达缅怀之情。唯一在世亲弟弟坚持每年祭拜3次,父母墓碑上始终保留着他的名字

中共盐城市委机关报《盐阜大众报》同样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当时名为《盐阜大众》。如今,在《盐阜大众报》历史报纸资料库中,还能查阅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盐阜大众》。

盐阜大众报社新闻研究室业务总监费如星在资料库中找到了当年胡捷采写的两篇作品,分别刊登于1946年10月4日、1947年1月3日的《盐阜大众》,标题分别为《两淮前线边区群众掀起流血保田斗争 马厂镇一夜杀死七个抢夺农民田地的汉奸恶霸》和《何老头和蒋军》。

费如星说,这两篇作品的标题简洁明了,文字通俗易懂,比较口语化,与《盐阜大众》“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办报宗旨一脉相承。

《何老头和蒋军》一文被收录于《盐阜大众报六十年》一书,胡捷也被写入《盐阜大众报》同仁录。

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华社烈士传》一书中,胡捷也名列其中。书中关于胡捷的介绍,只有20多个字:“胡捷,新华社苏中分社记者,1947年8月在盐城战役中牺牲。”

位于盐城市区建军东路159号的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书画作品等达1.8万件(套)。

不过,新四军纪念馆同样没有关于胡捷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新四军纪念馆文史部青年学者王金鑫查阅其他史料发现,解放日报社原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王维的夫人杨琪华曾在一篇回忆录中详述了王维与胡捷的深情厚谊。

解放战争时期,王维曾在苏北地区从事新闻工作,与胡捷和《盐阜大众》编辑钱毅相熟。胡捷和钱毅牺牲后,王维的儿子小胖还没有大名,王维就取钱毅的“毅”和胡捷的“捷”,为儿子取名王毅捷,以表达对胡捷和钱毅的深切缅怀。

王维还在一首赠儿诗中写道:“苏北蒋后鏖战急,携子漂海归心切。取名毅捷悼烈士,长大成人要杀敌。”

王维与胡捷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虽历经岁月洗礼,却更加浓郁,历久弥新。

此次寻访期间,记者辗转找到胡捷唯一在世的亲弟弟、现年87岁的胡十足。

“其实我没见过二哥,我出生的时候,他已经离家去革命了。”胡十足说,他虽然没有见过二哥,但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说,二哥很懂事,还能写一手好字。

胡捷牺牲的消息,胡十足一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那些年,二哥失去音讯,父母让在东阳公安局工作的六哥(即胡阿六)到处托人打听,最终从江苏海门了解到二哥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胡十足说。

至于胡捷究竟牺牲于何时何地、牺牲后安葬于何处,胡十足及家人并不知晓。

如今,胡十足的父母及9位哥哥均已离世,但父母和其他哥哥至死也没有等到胡捷安葬在何处的消息,家中没有留下一张胡捷的照片或任何遗物,这成为全家人最大的遗憾和伤痛。

父母离世后,在世的兄弟们共同为父母立了墓碑。在碑文的落款处,工工整整地刻了胡捷等兄弟10人的名字,一个也不少!

尽管胡十足已年近九旬,但每年的春节、清明、冬至,他依然会按照东阳的民间风俗,坚持到父母的坟前祭拜。每次上坟时,除了父母,胡十足都会仔细地给胡捷等9位哥哥每人备一份祭品。在他心中,尽管父母和哥哥们都不在了,但他们永远是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如今,我年事已高,我知道,我可能再也找不到二哥胡捷了!”努力说出这句话时,胡十足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一丝微笑,眼神中却流露出几分伤感。

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见证岁月的漫长变迁与亲人的悲欢离合、经过无数次期待与失望的煎熬后,内心的一种无奈和释然。

英雄胡捷,究竟安葬何处?

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庆元村,有一座五条岭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在1947年年底盐南阻击战中牺牲的2000多位解放军烈士。墓区为5条东西向的土岭,长约50米,高不过1米,因此得名“五条岭”。近年来,周边一些无名烈士散墓和群墓相继迁入五条岭烈士陵园,安葬于此的烈士超过3000人。

8月3日中午,记者一行在盐城市区提前买好鲜花后,驱车前往五条岭烈士陵园,祭拜长眠于此的无名烈士。

陵园守墓人、2019年度“中国好人”卞康全早已等候在陵园入口处。57岁的他已坚持公益守护无名烈士10多年,义务帮助400多位无名烈士找到亲人。

卞康全告诉记者,战争年代因情况特殊,很多烈士都没有留下名字。五条岭烈士陵园是江苏省革命烈士墓群中埋葬无名烈士最多的陵园,且多数是客籍烈士。这里不仅安葬了在盐南阻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还有很多从其他地方迁入的无名英烈,其中就有在叶挺城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无名烈士群墓多达14座。

“我不能确定胡捷烈士就长眠在五条岭烈士陵园,但也不能确定他不在这里。和许多不知道姓名的英烈一样,胡捷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盐城的土地,他的身躯和灵魂早已与盐阜大地融为一体,是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活在苏北人民心中!”卞康全说。

当天的盐城,晴空万里。五条岭烈士陵园内,道路整洁,绿草如茵,庄严肃穆。

尽管当天最高气温达38℃,但卞康全坚持穿着干净的白色长袖衬衫和黑色长裤,恭恭敬敬地与记者站成一排,缓缓弯腰向无名烈士墓碑鞠躬:“烈士爷爷们,来自浙江金华的亲人,来看你们了……”

记者在盐城寻访的最后一站,是盐城市区建军中路与串场北路交叉口东北侧的一处绿化小公园。公园里有一座由灰色地砖墙基和浅黄色花岗岩砌成的艺术建筑,高5米左右,中间有一幅长宽各1.5米左右的解放前盐城城池图,城池图为金属镂空造型,古朴典雅。艺术建筑上有古铜色隶书“安泰门”三个大字。

这里是解放前盐城西门(安泰门)旧址,也是1947年8月12日胡捷中弹负伤的地方。

如今的安泰门,西边是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南边是20多层高的金鹰大厦,东边200米左右是生意兴隆的竹林大饭店,北边是一个新建的高层住宅小区。安泰门旧址旁,一株50多年树龄的榆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再过一个多月,这座城市将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喜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