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老中医用方言 写了一本《永康大话》
卢嘉乐
永康大话,俗称“大话麦”,是指流传于永康民间,由人们口头创作并用方言口耳相传的故事。
今年68岁的柳忠是一名中医,也是永康当之无愧的“大话王”,从听大话到讲大话,再写大话,大话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最近,他将自己多年来创作的大话收集成册,出版了《永康大话》一书。
从听大话到讲大话
柳忠六七岁时,就喜欢每天晩上蹲在村晒谷场上缠着大人讲大话,听完后回家再一字不落地讲给母亲和奶奶,“有几次甚至因为听大话回家晚了,还挨了母亲的打”。上学后,老师听说柳忠爱讲大话,更是让他课后上台讲给同学们听。
上世纪80年代,柳忠从部队复员后在永康电动工具厂医务室工作,由于接触的人多,听到的闲谈也多,他也由转述别人那里听来的大话,变成收集、创作大话。别人讲的故事往往是道听途说的,有的缺头少尾,有的只是短短一两句话,柳忠就通过找寻线索、查阅资料,将故事补充完整。就这样,柳忠白天看病,晚上躺在床上回想白天听到的故事,在脑海里进行加工、完善。
当时,舞台戏剧小品兴起,柳忠经常参与小品的编演。他将小品创作技巧融入大话的编写、表演。“小品的时长,短了演绎不清楚,长了观众会倦,一般在10分钟左右,我的大话也都控制在同样的时长。”他的大话如同小品一样,语言诙谐,表演生动,情节跌宕起伏。
2019年,永康电视台开设《永康大话堂》,一周一期,柳忠成了这档节目的常驻嘉宾,他的大话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节目播出后,柳忠收获大批忠实观众,许多人会在固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等着他的节目。柳忠常下乡义诊,村民们见到他总会说“那个讲大话的人来了”“那个在电视上教别人做好人的人来了”。
其中最令柳忠感动的一件事是,三年前,当时89岁的胡阿婆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精神状态欠佳,还不时昏睡,子女们为了让她恢复健康,想尽办法,可惜效果欠佳。当胡阿婆的儿子在她床边播放《永康大话堂》的视频时,不料她顿时来了精神,听着听着就露出了笑容。此后,每天听着《永康大话堂》,胡阿婆健康状况不断好转。
从讲大话到写大话
《永康大话》一书精选了5年来柳忠在《永康大话堂》节目播出的大话124篇,分为地名大话、人物大话、土特产大话、动植物大话、风俗大话、俗语大话等。这些大话内容以底层百姓为主,通过讲述子女孝道、夫妻恩爱、邻里友爱、朋友仗义、正直善良、抵御外侮等主题故事,传达忠、孝、节、义的传统文化思想。
书中地名大话占三分之一以上。地名大话的创作来源,有的是从村民那听到零碎的故事,有的来自村史资料,柳忠需要把它们加工成一个完整丰富、有情节、有内涵的故事,而且村民能够从中找到共同记忆和文化精神归属。这些故事写成后,还需要村民们反复审阅,再进行修改打磨,最终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才行,过程需要花费不少心思。
虽然都是些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但想读懂《永康大话》的门槛并不低,最重要的是能听懂、会讲永康话。与其他书不同,《永康大话》是先有方言的口头表述,后有文字。永康方言中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词,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用标准汉字表达,才能既准确又不失方言韵味,成了柳忠编写该书时碰到的一大难题。
比如永康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表示“不要”意思的发音,在标准汉字中就没有对应的文字,其发音简短直白,念四声时是“不要”的意思,念二声时就变成了“要”。柳忠在书中用“嫑”来代替“不要”,但并不能念作“biáo”。类似这样有特色的方言还有很多,如“囝”“囡”“冇”等。
因此,在出版《永康大话》时,柳忠遭到出版社一遍又一遍的退稿,经过反复修改、补充注释,历经半年才出版。
熟悉永康方言的人在阅读时,自然而然能从语境中念出这些字表示的音。当看到“焦臭”“焦塞好”“上马正经”等词时,会会心一笑,备感亲切。这就是方言浑然天成又独树一帜的魅力。
正如为此书作序的原永康市文联主席周跃忠评述:“柳忠先生用讲大话和写大话的方式,留住了永康文化的根,丰富了永康方言。”《永康大话》让缕缕乡音活在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