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里看浙江游泳为何这么“牛”?
记者 余菡 通讯员 孙添敏
本届巴黎奥运会,中国游泳队以2金3银7铜共12枚奖牌收官。中国游泳队31名选手中,有9人来自浙江,其中7人获得奥运奖牌,包括潘展乐、徐嘉余、汪顺、吴卿风、柳雅欣、孔雅琪、余依婷。
“浙江包游”再次引发热议,还有不少网友调侃:“浙A孙杨、浙B汪顺、浙C潘展乐……”
浙江游泳为何这么强?在金华市档案馆珍藏着几份档案,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上世纪60年代,游泳在浙江就已流行
在浙江,会游泳、爱游泳早已不是新鲜事,游泳甚至已成为大部分浙江人共同的爱好。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曾开展过多次群众性游泳运动,鼓励广大群众学习游泳、练习游泳、积极自觉参加游泳活动。其中,横渡钱塘江活动是浙江游泳的“重头戏”,2000多人畅游的盛况年年上演。可以说,浙江对于游泳的喜爱,为这一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随后,金华也开展了类似活动。1965年6月1日,金华县城关镇就曾组织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横渡婺江活动,共计2800多人参加,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仅8岁,女性占了三分之一,草根游泳的火爆可见一斑。
当天下午,晴空万里,婺江泛起金色的微波。深水区水流偏急,水温较低,可是参加渡江的人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快步跨进江里,猛扑江心。游泳过程中,每两三个人结成一个小组,互相督促、互相照顾,向对岸游去,最终按规定游完来回200至300米游程的达2004人。
40多年前,比赛不单看成绩还看身高
市档案馆珍藏着几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省少年儿童游泳比赛的秩序册和成绩册。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当时少年儿童游泳比赛的规程以及各游泳项目的成绩、最高纪录等信息。
今年“杭州游泳选材爸妈身高和需超350厘米”的话题冲上热搜,殊不知早在40多年前,浙江游泳就非常重视游泳人才的选拔。1983年,浙江省业余体校“迎春杯”游泳比赛规程要求比赛的计分不仅要看游泳成绩,还要看身高标准:凡比赛获得前八名的运动员,身高达到第一标准的加7分,第二标准的加4分,根据得分多少录取前8名(如在同一标准身高运动员奖项得分相等时,按身高者名次列前)。
看一眼当年的身高第一标准,9岁的孩子身高要求在132厘米以上,10岁的孩子要求在139厘米以上,要求不低。之所以如此看重身高,是因为身高在游泳运动中具有多方面优势。身高较高的运动员在速度、灵活性、划水效率、能量消耗和心理方面都有优势,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比赛成绩。
从游泳项目的成绩来看,最高纪录一直被刷新,如1974年少年甲组男子100米自由泳的最高纪录为1分0秒6,1982年少年甲组男子100米自由泳的最高纪录则提高至55秒4,快了5秒多;1974年少年乙组女子800米自由泳的最高纪录为11分46秒1,1982年少年乙组女子800米自由泳的最高纪录则提升至10分4秒4,快了1分42秒左右。
随着经济发展,浙江所有县(市、区)都拥有室内泳池,为游泳运动的推广、普及与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浙江游泳越来越壮大,越来越神勇。从浙江第一位游泳奥运金牌获得者罗雪娟到孙杨、叶诗文、汪顺,再到潘展乐、徐嘉余,浙江游泳总共诞生6位奥运冠军,先后夺得9枚奥运金牌。“包游”秘籍显而易见:更多人游、游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