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新宅集聚八个乡村博物馆
乡土文博有看头
记者 孙媛媛 徐桢瑾 文/摄
山峦连绵环绕,溪涧纵横交错,在距离武义县城25公里的一个山区乡镇,集聚着8家乡村博物馆,其中三家还是省级乡村博物馆。
这里是武义县新宅镇岭上文化园,初次来到这里,站在园区门口,只觉得是几幢平平无奇的老房子。走进去,一家家特色乡村博物馆展现眼前;再走近,浓郁的乡土文化开始唤醒记忆中的乡愁……
集聚武义多种文化元素
8个乡村博物馆,主题各不相同,集聚了历史名人、旧报纸、非遗、民俗文化及区域乡村特色等多种文化元素,分别是蔡一鸣抗日事迹展示馆、竹编文化展示馆、山村老报馆、民俗家居馆、乡村书画馆、泥水画展示馆、酒文化展示馆和婺州窑技艺体验馆。
采访当天,武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新宅镇文联主席唐桓臻主动当起讲解员,他娓娓道来,一点点揭开关于武义的乡土记忆。
“这里是蔡一鸣抗日事迹展示馆,蔡一鸣是农工党浙江省组织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曾临危受命出任武义县县长,领导武义军民英勇抗日……”展馆中,除了文字、照片和实物,还复刻了“作战关隘”和“岭上草堂”两处场景。置身其中,眼前不禁浮现一段段历史画面。
带来沉浸式体验的不止这一个乡村博物馆。民俗家居馆聚齐了武义的典型朱红家具和妆奁,以及武义民间居家装饰的部分构件。展馆里还布置出一间婚房,屋内的传统摆设都是武义红妆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花床、大橱、衣箱、梳妆台、脸盆架等红妆制品。这些在城市几乎很难见到。
在泥水画展示馆,可以跑最短距离看最多的武义乡村泥水画。展示馆把婺派建筑中的照壁、院墙、檐口和五花马头墙等搬进屋内。墙上是各式各样的泥水画,有的是照片展陈,有的是现场绘制。精美的泥水画让人应接不暇,仿佛行走在武义的各个古村落中。
竹编文化展示馆展出300多件竹编器具,除了常见的农具,还有饭桶、鱼篓、箬帽、火笼、捧盒、提篮等生活器具,每个物件都有一块对应的身份信息牌,上面是竹编的名称和简介。展出的竹编里,有些精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这个康熙壬寅年阳月的捧盒是一件珍贵的竹编文物,把竹编与漆器进行了完美结合。”唐桓臻说,现在的篾匠或漆匠很难做出这样的手艺,馆内有多件藏品曾被借到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展出。
每个乡村博物馆各有特色,展出的藏品不一定是稀世珍品,但都最具武义特色,满是乡土人文气息。
筹建源于对文化的热爱
逛完这8个乡村博物馆,有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这些乡村博物馆是谁建的?又是怎样建成的?这与唐桓臻密不可分。
唐桓臻是武义县文化馆原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做了一辈子文化工作,他对新宅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他是新宅人,1977年就在新宅公社文化站工作,从此便与群众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做群众文化工作是要讲感情的。”退休后,他并未停下脚步。
在唐桓臻看来,岭上文化园8家乡村博物馆的建立,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2018年,武义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创建,每个乡镇都要有一个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展示馆。”恰好,唐桓臻收藏竹编制品30多年,有许多具有武义特色的藏品,于是就筹建了竹编文化展示馆,地点在新宅镇文化站,也就是现在的岭上文化园所在地。
2021年,浙江省提出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唐桓臻觉得,赶上了好时候。
新宅镇文化站位于新宅初中旧址,由于学校合并,几幢教学楼已荒废多年。除了文化站和竹编文化展示馆,其他教室都闲置着。“新宅位于南部山区,没有工业企业,得把文化项目植入进来,做好文旅融合。”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唐桓臻开始寻觅合适的项目。
新宅镇安凤村人周志贵是个老报纸收藏爱好者,收集了1949年以来记录国家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事件的各类报纸及特刊。唐桓臻对他说,收藏要归类、展示才能体现意义,否则堆在仓库只会受潮。周志贵得到启发,按照国庆、党建等主题对老报纸进行整理归类,还被浙江大学选中展出,从而一炮走红。后来,在唐桓臻的帮助下,周志贵将永久展厅搬进新宅镇,取名山村老报馆。
几年间,民俗家居馆、乡村书画馆、泥水画展示馆等乡村博物馆相继建成。2023年4月,岭上文化园开园,成为当地的特色乡村文化集聚地,其中竹编文化展示馆、酒文化展示馆和山村老报馆被评为省级乡村博物馆。
打造文化振兴新平台
在武义,岭上文化园是展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扇重要窗口。开园以来,到这里参观、研学、团建的游客络绎不绝。
采访当天,竹编研学讲堂里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武义县栖霞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这里认识传统的竹编物件,并学习简单的竹编制作。家长陈丽告诉记者,她从网上了解到岭上文化园,趁着暑假组织家长和孩子来这里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不止游客来得多,我们新宅人也常来参观,正月初一都有很多人来。回乡的村民还会带朋友来这里,大家评价都很高。”朱银梅是岭上文化园管理员,她觉得,乡村博物馆激发了新宅人对家乡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变化不止于此。源于乡村博物馆的情感牵引,500多名农工党党员组织参与了“我在新宅有块地”活动,认种金额达41.76万元,惠及全镇4个村,盘活闲置耕地、茶园、香菇园等230亩。
开园一年半,岭上文化园带来的影响力让唐桓臻感到欣喜,同时他也在思考文化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竹编文化展示馆旁的一间房间里,展示了一批新制作的竹编农用器具和生活器具,还有一些微缩的文创竹编产品,箩筐、簸箕、米筛等都做成了小摆件。“现在竹编农具用得少了,但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做成文创产品还能留住乡愁,把实用性变作观赏性,希望能把这项老手艺传承下去。”唐桓臻说。
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桓臻明白,这些乡村博物馆的展示不能一成不变,不然会产生视觉疲劳,参观之外还得有互动、餐饮、住宿才能留得住游客……这些问题常在他的脑海里打转。60多岁了,他有时也觉得力不从心。
采访结束,唐桓臻来到园区另一侧正在装修的大门前丈量柱子维度,汗水不时从额头渗出。抬眼看去,酒文化展示馆的大门已初具雏形,背后天高云淡,群山苍茫。